编辑 | 云昭
早在20天前,“英伟达的亲儿子”CoreWeave,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CoreWeave 野心勃勃地向Sec提交了 IPO S-1 文件,表示要在未来三个月内以35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35~40亿美元。
可以说这波操作,是目前为止生成式AI浪潮中估值最高的天价IPO。
图片
但市场的表现简直“刺骨寒”!狠狠地给这家英伟达的亲儿子灌了一场冰雹。
上周,感到寒意的CoreWeave在一场路演时,宣布将筹资规模调整到27亿美元。
但又一周过去了,CoreWeave 进一步向市场做了妥协,最新消息,该公司已经将IPO定价在每股40美元,预计融资15亿美元。
这与该公司最初的40亿美元筹资目标相去甚远,堪比腰斩。
一场被视为泡沫破裂的不祥之兆
这场IPO,对于业界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媒体公司Semafor评论称:“CoreWeave的上市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被视为整个IPO市场能否解冻的重要风向。”
因为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家公司财务状况其实非常糟糕,如果这样一家持续亏损、持靠融资续命的“算力黄牛”公司也能融资也能顺利上岸IPO的话,那真的活久见。
一家外媒称:活久见!这家公司财务非常糟糕,简直是一颗定时炸弹!
因此,人们将此次CoreWeave的上市视为AI泡沫笼子里的“金丝雀”。为什么说是金丝雀?因为在过去,煤矿工人会带着金丝雀下矿井,而金丝雀对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非常敏感,一旦金丝雀死亡,矿工就知道矿井中有危险气体,需要赶紧撤离。
言外之意,一旦CoreWeave上市失败,大家对科技公司IPO的信心将再度下调。反之,则说明市场已经解冻。
遇冷原因:六成收入来自微软,而竞对也有微软
外界分析,市场不买单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CoreWeave的客户集中度很高。 IPO S-1 文件中显示,微软是其最大的客户,占其收入的 62%。更有趣的是,微软也被列为竞争对手——这在 IPO 文件中很少见。
这种双重动态带来了潜在的长期风险。虽然 CoreWeave 目前受益于微软的业务,但微软本身就拥有自己的 AI 数据中心的资源储备,未来很可能会减少甚至消除对 CoreWeave 服务的需求。
这并非无迹可循。像星际之门项目这样的大型计划表明,超大规模企业最终可能会放弃第三方基础设施提供商。像 Meta 这样的公司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步伐,用 NVIDIA GPU 改造旧的云数据中心,将冷却系统从空气升级为水冷,并将这些设施专门用于自己的 AI 模型。
第二个方面,则是CoreWeave的创始人们在 IPO 之前做出了一些迷之减持操作:
在提交申请的几个月前,他们以 230 亿美元的估值向富达出售了价值约 5 亿美元的股票,其持股比例实际上降至接近个位数;然后,他们创建了具有 10 倍投票权的超级股票,有效地建立了双重股权结构,投票权超过 80%!
简单说,就是在上市之前,创始人开始大笔套现,然后创建特殊投票股份以在 IPO 后保留控制权!咋看都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且,该公司创始人在文件中承认过去存在财务控制问题。在美国那些估值超过 350 亿美元的公司中,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最重要的是,财务状况实在糟糕。据了解,CoreWeave过去总共收入也只有20亿美元,却亏损了8.63亿美元,而且每年利息支付可能膨胀至20亿美元以上。
即便CoreWeave成功进行IPO,筹集到最开始预想的40亿美元,也只能提供一年的运营资金。
到2025年10月,它将面临每季度超过5亿美元的贷款还款,同时还要试图扩大一项似乎没有盈利路径的业务。
当然,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也是一个危险信号,下文会继续展开。
CoreWeave发迹之路
CoreWeave成立于2017年9月,是三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的金融人创办的,最初是一家“挖矿”公司Atlantic Crypto(后更名CoreWeave)。2018年加密货币崩盘后,公司被迫转型,将囤积的数万张显卡转向影视渲染和科研算力服务,意外踩中AI算力爆发的风口。
CoreWeave全面转向AI云服务是在2020年。凭借“专为AI优化的GPU集群”和比传统云厂商“快35倍、成本低80%”的卖点,迅速吸引微软、Meta等大客户。
截至2024年,CoreWeave的数据中心从10个扩张至32个,GPU数量超25万张,员工数暴涨至881人,成为英伟达GPU的最大“中间商”之一。
CoreWeave与英伟达的生死捆绑
有媒体将英伟达成为CoreWeave的孵化者,这一点并不为过。因为从本质上看,英伟达一路上给了CoreWeave莫大的投入、支持和优先权,俨然已经成为了后者的护城河。
2020年9月,CoreWeave首次跻身英伟达“首选云服务商”名单,获得A100 GPU优先采购权。这一身份使其在加密货币寒冬中存活,并为影视渲染业务提供算力支持。
此后,CoreWeave与英伟达达成了事实上的深度捆绑。
2021年7月,英伟达授予CoreWeave首家“精英云计算服务商”称号,允许其直接调用CUDA底层架构,定制化开发AI算力集群。这一特权甚至早于AWS和谷歌云,暗示英伟达对中小型云厂商的扶持策略。
2022年11月,CoreWeave成为首批部署英伟达H100的云厂商,与亚马逊、微软同台竞技。其公布的性能对比显示,同等成本下H100集群的训练效率比A100提升30倍,直接吸引Meta签下首批订单。原因就在于英伟达向CoreWeave开放Hopper架构的API接口,使其能优化虚拟化层,将GPU利用率从行业平均的40%提升至65%。
2023年开始,英伟达工程师团队常驻CoreWeave数据中心,联合开发液冷散热和动态功耗管理系统。这些技术后被反哺至英伟达DGX SuperPOD解决方案。6月,双方用3584块H100在11分钟内完成GPT-3训练基准测试,比谷歌TPU v4方案快2.3倍。此战绩成为CoreWeave 2023年融资PPT的核心卖点。
值得注意的是,同年,英伟达不仅向其注资并持有5.97%股份,还以“芯片即服务”形式向CoreWeave出租H100,租期四年总价13亿美元。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既帮助英伟达平滑业绩波动,又让CoreWeave获得“类国企”的供应链保障。
2024年,为获得首批B200芯片,CoreWeave承诺采购量占英伟达2024年产能的15%,并抵押未来5年20%的营收作为违约金。
至此,两者已经深度绑定。CoreWeave从算力资源,到技术优势,完全依赖于英伟达。一旦后者收紧授权,核心业务将面临瘫痪。
而“低价囤积英伟达芯片,高价转租给微软等客户”的商业模式,说是“算力黄牛”并不为过。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享受优先权的同时,危险也在日益加重。
一方面,只要人工智能的采用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NVIDIA 在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就意味着 CoreWeave 将继续具备良好的能力来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NVIDIA 供应链或定价策略的任何中断都可能对 CoreWeave 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阿里蔡崇信警告:美国AI基建市场存在某种泡沫
就在本周的25日,香港举行的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阿里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蔡崇信对大量资金涌入人工智能开发的数据中心建设表示担忧,称这种趋势似乎将超过实际市场需求。
“我开始看到某种泡沫的迹象。”蔡崇信表示,他指出(美国企业的)一些项目正在筹集资金进行数据中心建设,但尚未确定买家或租户。
今年1月,微软表示计划今年投资80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而Meta表示将投入600亿至650亿美元用于更多购买更多资源,而星际之门项目则表示预计在未来四年投入高达5000亿美元。
蔡崇信警告称,美国的人工智能投资似乎正在超过当前需求。
此外,也有媒体人指出,对Crusoe、CoreWeave、Oracle和OpenAI等公司宣布的数十亿美元项目的分析表明,个别企业可能将联合支出算作自己的资本支出,或将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合并到支出预测中,这可能会夸大数字。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美国的AI Infra市场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核窗口。
CoreWeave的IPO冲刺的天崩开局就是一个证明。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3/25/alibaba_ai_infrastructure/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69628/000119312525044231/d899798ds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