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黄培博士:解码中国智能制造转型的痛点、破局之道与实践样本

原创
数字化转型
唯有将技术扎根于业务场景,在人才培养、数据治理、生态协作上持续投入,才能穿越概念迷雾,抵达真正的“智造”彼岸。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智能化转型的十字路口。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需求三股力量交织,驱使企业加速拥抱数字化与智能化。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从认知鸿沟到技术落地,从数据孤岛到国际化挑战,每一步都充满考验。

在近期的一场论坛中,e-works CEO黄培博士接受媒体采访。黄博士以行业观察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视角,从实践视角剖析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解决方案与落地案例。

转型深水区,制造业的五大“拦路虎”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中国企业面临着哪些主要困难和挑战是笔者关注的重点之一。黄培博士从认知断层、数据孤岛、成本与价值失衡、技术泡沫、出海挑战等维度,详细介绍了他的观点。

智能制造的定义一度被过度泛化,企业往往陷入为了智能而智能的误区。黄培博士指出,许多企业将数字化工具简单等同于智能制造,却忽略了从精益化到数据驱动的系统性变革。例如,某企业斥巨资引入智能设备,却因缺乏数据采集、车间联网和数据分析,设备利用率不足40%

更加深层的矛盾在于行业标准的缺失。黄培博士认为,高校智能制造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重叠与割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制造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会操作设备的高技能工人,更需要能够在企业中推进智能制造,实现ITOT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黄培强调。

众所周知,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但是在制造行业,数据孤岛的问题仍旧比较严重。黄培博士表示,AI应用的核心是算法、算力与数据,但许多企业连数据采集的基础都没打好。

黄培博士将数据问题归纳为五大孤岛:信息系统孤岛、IT/OT断层、自动化孤岛、云孤岛和跨学科设计孤岛。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使用5套不同厂商的云系统,导致生产、采购、质检数据无法互通,决策滞后严重。

谈到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黄培博士认为中小企业在AI应用上普遍面临两难:自建团队成本高昂,但依赖外部服务商又难以解决个性化需求。他指出,一家年营收10亿元的机械企业,引入AI质检系统后,初期准确率高达95%,但随着产品迭代,模型失效,服务商二次开发费用远超预算。技术投入必须与业务价值强关联,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采访过程中,黄培博士分享了技术泡沫与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

黄培直言,不少企业虽然建立了很多大屏,但实时性和实效性不高,管理者真正需要的是基于角色的实时数据,而非华而不实的可视化。

在企业出海方面,黄培博士表示,中国制造业出海已势不可挡,但问题接踵而至。某锂电企业在越南建厂后,遭遇电力供应不稳、员工拒绝加班、本地化合规成本飙升等难题。黄培强调,出海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

以 “五朵金花”方法论,构建全产业链的赋能体系

针对上述痛点,黄培博士表示,e-works通过五朵金花业务模式,构建了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赋能体系。

一是知识传播——定义智能制造的“10个智能

2016年,e-works提出智能制造10个智能框架,涵盖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供应链与智能决策,为行业树立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二是供需对接——6万家企业与3000家厂商的生态网络

通过线下论坛、线上博览会与行业研讨会,e-works年均举办18场大型的聚焦智能制造特定技术、行业和区域的主题论坛,集聚了超6万家制造企业与3000家厂商。黄培提到一个典型案例:某中小型电子企业通过e-works平台,找到能够快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MES解决方案服务商。

三是人才培养——分层培育四类人才

e-works将人才分为领军型、推进型、应用型与技能型,并通过国际考察、标杆研修、企业内训等方式构建培养体系。黄培博士支出,智能制造人才成长和知识积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同层级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进阶关系,侧重点有所不同。e-works结合智能制造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身实践,总结出智能制造领军人才和各领域推进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

四是咨询服务——破解五大孤岛的手术刀

针对数据孤岛问题,e-works开发了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体系,并为企业提供选型、监理、验收全流程服务。在与某轨道交通门系统制造企业的合作中,该企业由20094亿销售收入增长到了202130多亿销售收入,同时在市场份额上成为了世界第一,成为细分市场的隐性冠军

五是产业研究——打造中国版“Gartner”

通过发布《智能工厂非标定制自动化集成商百强榜》、《智能物流集成商百强榜》等一系列榜单与报告,e-works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2024年,e-works发布的《人工智能(AI)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制造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现状,包括人工智能在制造企业的应用场景,产生的影响和预期的效益,以及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为制造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在介绍五朵金花的同时,黄培博士还通过一些切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更加细致的分享。例如,在日本考察中,他对川崎重工的双臂协作机器人印象深刻。该机器人可精准抓取柔性电子材料,实际上也为服装行业解决自动化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某电机厂原需工人在静音房人工听检异响,效率低且漏检率高。引入机器听觉系统后,通过声纹识别与在线监测,不良品流出率显著下降。

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三大跃迁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以规模优势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核心。从服装、玩具到高铁核电、动力电池和光伏组件,从世界工厂到全门类工业体系,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和出口量长期稳居全球首位。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压力加剧,传统大而不强的模式难以为继。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中国正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引擎,加速从制造大国智造强国跃迁。

黄培博士认为,从制造大国智造强国,还需要历经技术、生态、价值等跃迁。

首先是技术跃迁:具身智能与群体智能的协同

黄培说,在工业领域,当前具身智能更多会以群体智能(如AGV+协作机器人)形态得以应用,而非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在工业场景实用性有限,但群体智能(多机器人协作)将在物流、装配领域爆发。

其次是生态跃迁:从单打独斗全球化协作

中国制造业出海需构建本地化生态圈。例如,联想通过保留富士通品牌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宁德时代则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吸纳本地工程师解决电池低温性能难题。

第三是价值跃迁:从降本增效模式创新

智能制造的下半场是商业模式变革。黄培以蘑菇物联为例,其通过AI优化空压机能耗,从卖设备转向按节能效果收费,服务超过5000家客户,连接设备数超20万台。

写在最后:在务实与远见之间寻找平衡

智能制造没有捷径,但也没有退路。黄培博士的这句话,或许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最佳注脚。实践表明,唯有将技术扎根于业务场景,在人才培养、数据治理、生态协作上持续投入,才能穿越概念迷雾,抵达真正的智造彼岸。

在这场关乎国家竞争力的转型中,既需要e-works这样的摆渡人,更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清醒与坚守。正如黄培博士所述,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让制造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责任编辑:张诚 来源: 51CTO
相关推荐

2017-11-10 09:59:18

2016-04-20 09:49:08

2015-09-21 20:53:48

2020-12-04 17:59:54

物联网安全IoT

2009-03-27 10:11:56

2021-12-01 05:31:36

数字化转型企业技术服务

2016-03-18 13:28:23

IT经理人沙龙智造+

2016-03-18 13:33:42

IT经理人沙龙智造+

2019-06-06 09:31:45

开源技术 趋势

2021-11-13 00:08:30

区块链烟草技术

2021-11-30 09:37:11

边缘计算开发智能

2024-12-23 13:55:34

2015-01-08 16:58:27

SAP制造业人力资本管理

2015-11-12 14:36:52

e-works

2020-04-02 09:20:19

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

2022-04-26 15:22:58

联想

2017-05-08 11:30:01

智能制造制造业工业化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