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兴风口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关于数字化转型,业内有很多专业严谨的定义。
华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白皮书2019》中提出:“数字化转型指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世界,进而优化再造物理世界的业务,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实现业务成功。”
IDC认为:“数字化转型指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等)和能力来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的途径和方法。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增长。”
实际上,理解数字化转型并不复杂,只需把握几个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模式创新、价值创造。
数字化技术是工具,模式创新是方法,价值创造是效果。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模式创新,即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企业的经营活动。
“传统企业的管理就像“盲人摸象”,依赖个人经验和局部信息做决策。而数字化转型后,数据成了企业的“GPS导航系统”,每一步行动都有清晰的路线和实时反馈。”
—— 我们服务的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这样比喻道。
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转”管理方式。
该企业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线数据,发现某环节的故障率在特定时间段飙升。
通过分析数据,该企业发现是设备老化导致的温控异常。管理者迅速调整维护周期,故障率下降30%。
这种“数据导航”让管理不再是“救火式”应急,而是提前识别问题,提前处置,推进企业的主动式管理变革。
通过数据,可以把业务中的“最佳实践”固化下来。
作为一项对内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以信息系统为载体,与人形成一套“共生系统”,敏捷、高效、自动地替代人完成管理任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数字化转型,其次是“转”能力结构。
传统企业的竞争力靠技术、人力和资本堆砌;而如今,数据成了第四大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不同,数据却是越用越增值的“可再生资源”!
某传统连锁超市,曾因盲目订货导致某网红饮料积压300万库存,最终折价清仓,损失超百万。
面对电商冲击和传统模式的低效,该超市决定“上马”中台项目,打通线上线下数据,挖掘用户消费规律。
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把握了一系列动态“商机”痛点:
"某网店城市的“低糖椰子水”销量季度增长180%,购买者多为25-35岁女性,常搭配沙拉、代餐棒;商超会员细分为“健康控妈”、“性价比党”等6类群体,其中“健康控妈”对有机蔬菜溢价接受度高;某新开发区未来3年家庭用户增速将达200%,是开店潜力区域 ..."
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对这些不同场景数据进行统计、建模、可视化分析,得以深入洞察业务流程,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全面了解用户需求。
通过数据资源的精准驱动,企业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精益生产,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更加个性化服务体验。
数字化转型,也是“转”组织方式。
“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像金字塔,层级分明但反应迟钝;数字化企业则像交响乐团,每个成员(部门)既独立演奏,又通过指挥(数据平台)协同合作,最终奏出和谐乐章 ...”
某服装品牌曾因部门割裂饱受库存困扰 —— 设计部闭门造车,销售部盲目铺货,供应链疲于应对。
数字化转型后,公司通过数据中台打通全链条:设计部参考社交媒体热搜趋势,销售部实时反馈试销数据,供应链按需调整生产节奏。
而这背后,既是数据的共享,也是信息的共享,知识的共享,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共享。
数字化企业在组织方式上将会朝着更加扁平化,更加柔性的方向进行转变。
数字化企业由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知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业务人员从数据中更加高效地发现更多的商业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