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马斯克在CES 2025大会期间的访谈上提出了六大核心议题,依次从AI到机器人,再到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火星殖民以及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马斯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类与机器深度共生、跨越星球边界的未来图景,也给当下的社会提出了关键思考:我们在飞速变化的AI时代,如何应对技术鸿沟对国运竞争的影响?AI广泛替代人类工作后,人类如何获得价值感?现有的社会秩序是否能及时建立必要的法律与伦理框架?企业如何利用AI智能体来重塑业务模式?员工如何适应AI时代的就业环境?
AI: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马斯克在访谈一开场就抛出了“AI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的观点。他回顾了过去几年中AI在专业考试、医疗诊断和影像分析等领域所取得的惊人进步。例如,某些AI系统已经能在医学影像方面超过80%的医生,部分场景甚至超越资深专家的诊断水平。这种飞速发展不但印证了马斯克在十年前对AI前景的预言,也让曾经质疑AI崛起的群体被“现实打脸”。
更重要的是,马斯克指出AI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AI以极快的速度学习并整合了几乎全人类的知识体系(书籍、互联网、有价值的视频内容等),开始具备“自我合成数据、自我训练”的能力。这意味着未来三到四年里,AI将不仅能胜任脑力工作,而且能以几何倍数提升效率。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希望机器人在家务劳动领域帮助人类,从而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在现实中,AI先一步在写诗作画等“脑力艺术”层面大放异彩,而大量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仍由人类承担。
近期,中国在AI LLM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末,DeepSeek发布了v3模型,这是一个拥有6850亿参数的巨大模型,其性能可与Claude 3.5 Sonnet相媲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训练成本仅为557.6万美元,这远低于其他类似的模型。2025年1月15日,MiniMax发布并开源了新一代01系列模型,包括基础语言大模型MiniMax-Text-01和视觉多模态大模型MiniMax-VL-01。MiniMax模型突破了传统Transformer架构,同时也是线性注意力机制的首次大规模实现。DeepSeek和MiniMax模型的发布表明中国在LLM训练技术方面进入全球第一阵营。
2024年11月,OpenAI CEO Sam Altman在接受YC CEO 采访时说,AI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现在已经清晰可见,OpenAI实际上知道该怎么做。种种迹象表明,能够在多种不同领域和任务中表现出与人类相似或超越人类的智能水平的AGI时代在未来几年即将到来!
然而在马斯克眼中,AI的加速崛起并非意味着大规模失业。他在访谈中强调,人类真正需要的是对未来“工作”概念进行重塑——由AI驱动的变革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价值和新社会结构,让更多人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机器人:解放人类体力劳动的关键
紧接着,马斯克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机器人技术的看法。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无疑是其机器人战略的核心载体。马斯克将其视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产品”,认为它比任何传统硬件和软件产品都更具颠覆性。原因在于,AI虽然可以在数据中心和云端进行思考和决策,但要真正改变现实世界,需要“外在驱动”的执行者——即形态各异的机器人。
马斯克透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机器人产量计划:
- 2025年生产几百至几千台“擎天柱”;
- 2026年提升到5万~10万台;
- 2027年再提高10倍,达到50万~100万台;
- 未来甚至可能让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人类数量的3~5倍。
若这一蓝图实现,地球上可能会出现数百亿个机器人,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和经济红利。马斯克预计,当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且成本不断下降后,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个人机器人伙伴”。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在高端应用领域,国外机器人仍占据优势。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在不断进步,在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推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表明中国正在该领域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在这样一个机器人密集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将大幅提升,并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塑。马斯克畅想,未来不再是“普遍基本收入”,而是“普遍高收入”,因为机器人的创造力与生产效率可以极大地拉升全社会的财富水位,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飞跃”。
自动驾驶:即将到来的重大突破
在自动驾驶领域,马斯克所给出的“二季度安全性能超越人类10倍”的目标着实令人惊叹。他认为特斯拉并不需要依赖昂贵且依赖度高的激光雷达,而是依靠更类似人类的视觉系统进行环境感知。马斯克引用数据指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每天要处理超过1亿次的人工干预数据,通过实时反馈不断提升系统的智能化与安全性。
与此同时,华为ADS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达到了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多传感器融合、强大算力支持和安全性能提升方面表现出色。与国外其他自动驾驶技术相比,华为ADS 3.0在复杂环境适应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这种“数据驱动”策略意味着随着车辆上路时间越久,自动驾驶系统越能快速迭代并进化。马斯克预测,在不远的将来,AI驱动的自动驾驶将比人类驾驶更安全,让人类再亲自开车上路反而变得“危险”。这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对城市交通规划、公共安全、交通法规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脑机接口:开启人类进化新篇章
脑机接口被马斯克视为人类与AI融合的关键纽带。在访谈中,他特别提到Neuralink已成功为三名患者植入装置并且运行状况良好,未来一年内会计划为20~30名患者进行升级版植入。
在近期的阶段性目标上,Neuralink旨在帮助失去大脑与身体连接的患者,例如四肢瘫痪患者、截肢患者或失明人群重获行动或感知能力。试验中,猴子通过大脑信号即可完成移动光标、控制设备等行为;这意味着未来或许能通过刺激相应的神经回路让瘫痪者重新站立甚至行走。
但马斯克的视野并不止于“帮助病患”。在他看来,从长远角度看,脑机接口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类突破信息输出带宽的限制。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信息速率有限,而通过脑机接口,人类信息传输速率可以成百上千甚至数百万倍地提升。
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应用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与Neuralink等美国科技企业相比仍有差距,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倘若脑机接口技术真的大规模应用,每个人都将成为“超级人类”,不仅可以高速获取知识,还能深层次协同创造。届时,人类可能迎来一次“自我进化”的浪潮:以更广泛的方式共享思想与信息,形成“集体智慧场”,加速科学和社会的整体演进。
火星殖民:多行星文明的必然选择
与人类当下的技术突破相比,火星殖民则是马斯克更具“终极未来感”的布局。从他最初创办SpaceX开始,马斯克就不断强调地球文明必须成为多行星文明。这既来自对地球资源、环境压力和潜在灾难的担忧,也包含他对拓展人类文明版图的浪漫追求。在访谈中,马斯克预计两年内将发射首批无人飞船前往火星;如果成功着陆,那么下一个发射窗口便可以送人类踏上这片未知星球。
马斯克构想了一个极富科幻色彩的场景:成千上万的星舰结伴离开地球,像《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那样,组成闪亮的殖民舰队驶向火星。从实际意义上看,火星殖民的终极目标并非只是一场“冒险”或“航天竞赛”,而是实现火星的自给自足。唯有在不依赖地球补给的前提下维持生存与繁衍,火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第二家园”。
在我国,科学家已经在着手进行模拟火星环境的相关试验,例如实验室模拟火星环境尝试无土种植土豆,为未来火星无土栽培提供技术积累;我国在月球表面建造永久居住点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利用月壤砖技术、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实施载人登月计划、探索熔岩管内建基地。
地球文明的演化史告诉我们,跨地域、跨星球的扩张和迁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能和风险。如果地球遭遇极端灾难(例如核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火星也许能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让整个人类种群不至于陷入灭绝。对马斯克而言,这是一种“保险计划”,更是对未来人类命运负责的理性选择。
人类未来:何去何从?
访谈最后,主持人抛出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当AI和机器人能完成几乎所有的脑力和体力工作时,人类的“生活意义”究竟何在?是大规模失业,还是人类社会模式的进化?
马斯克对未来四五年内的社会走向却展示出乐观态度。他认为,AI和机器人技术将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使得“普遍高收入”成为可能。此时,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必需,反而是个人自我实现与创造的途径。换言之,失去强制性的谋生压力之后,许多人会更专注于自身爱好、艺术、研究,或其他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方向。这既是对“机器人抢人类饭碗”恐惧的一种解答,也暗含着对社会福利体系和财富分配结构将迎来巨变的判断。
机遇与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综合马斯克的多领域布局,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
- AI充当“思考中枢”和“创新引擎”,将为各行各业提升效能;
- 机器人作为AI的“躯体”,让思维智能真正走进物理世界,极大释放生产力;
- 自动驾驶是AI在交通领域最直接的落地,安全性和普及度的提升将深刻改变城市面貌与人类出行方式;
- 脑机接口使人类有望与AI深度融合,打通新的人机通信方式,推进人类自我进化;
- 火星殖民则是延伸人类生存空间、分散风险、拓展未来版图的战略途径。
这个宏大的蓝图显然让人激情澎湃,但激动之余,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我们认为,面对AI快速发展的形势,至少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四个方面的风险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1. 国家层面的竞争风险
马斯克在CES2025大会期间所谈论的各项新技术,基本上都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我国都有涉及,与美国相比差距不大,甚至某些领域还有领先趋势。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AI领域,美国已处在即将突破AGI关键节点上。
2024年11月,OpenAI CEO Altman在接受YC CEO采访时透露,当前通往AGI的道路已清晰可见,AGI预计将在2025年到来。Altman认为“我们现在确实知道该怎么做”,要实现“第四级创新AI”比他最初设想的更为容易,“事情的进展将比当前人们的预期快得多”。一旦突破AGI,马上会进入到利用AI训练AI的阶段,那么通往ASI(超级人工智能)的时间可能只需用“天”甚至“小时”来计量了!
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以下风险:掌握AGI、ASI技术的领先国家会对其他国家形成跨代优势,AI霸权又会驱动产生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一旦某个国家率先实现AGI或ASI,其在科技、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优势将极为显著。这种技术差距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在短时间内难以追赶,从而形成类似核武器时代的“技术霸权”。例如,有专家指出,首个达到ASI的国家可能在军事上占据压倒性优势,能够在几分钟内瘫痪敌方网络。
而此时,刚刚就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牵头启动了一项规模庞大的 AI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星际之门”(The Stargate Project),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投资 5,000 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境内建设新一代 AI 基础设施。这个超大规模的项目背后集结了科技界的顶尖力量。除了主要出资方软银、OpenAI、Oracle 和中东 AI 基金 MGX 外,微软、英伟达 (NVIDIA)、Arm 也作为核心技术合作伙伴加入其中。很多业内人士都在预测,这一计划将可能大幅加快美国实现AGI的速度,拉开与其他国家的距离。
在这背景下,我国更应高度重视AGI和ASI的发展趋势,加大AGI研发投入,紧跟AI技术步伐,至少在AI方面与美国不要产生显著代差。这不仅仅影响到国家科技水平,甚至直接关系到总体国家安全。
2. 社会层面的伦理与安全风险
AI驱动的新业务新场景可能带来新风险;与此同时,随着AI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对AI系统的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带来新的伦理与安全风险。
伦理与法律风险
- 技术发展与法规滞后:在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技术的发展速度往往超出社会和法律的反应能力。当新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出现时,传统的监管制度常常难以快速有效地应对;
- 自动驾驶责任归属:当 AI 驾驶系统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应由车主、制造商、算法提供者,还是数据中心承担?如何划分权责仍是全球立法需解决的难题;
- 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若能大规模读取和写入大脑信息,如何保障个人隐私、思想自由和“自我意志”的独立性?
- AI 决策的透明度:AI 系统在医疗诊断、司法审判等关键领域的应用,需确保算法公平与决策可追溯,避免算法歧视或“黑箱”决策。
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风险
- 威胁的“加速度”:远超人类智力极限的自动化攻击工具、全球级别的分布式攻击手段、对海量个人及商业隐私数据的深度窃取或篡改,都会改变传统的“步步为营”式对抗,转向“闪电战”与“速决战”的形态;
- 防御的“综合性”:安全策略必须从底层芯片到应用层、从法律政策到国际合作、从技术研发到伦理规范多管齐下,才能在高度智能化的威胁面前保持相对的安全可控;
- 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在应对深度伪造、网络诈骗等新型威胁时,个人的安全意识、媒体的真实性验证,以及司法部门的快速反应缺一不可。AI 进步越快,社会各方联动就越显迫切;
- AGI/ASI 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复杂化网络与数据安全的形势,也会带动安全技术本身迎来新一轮升级。只有在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嵌入安全与伦理意识,并充分做好跨区域的协同与预判,才能在面临超智能威胁时让人类社会最大程度地保持安全与稳定。
3. 企业层面的转型风险
面对 AI 与机器人带来的变革,传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业务模式及组织形态方面即将面临的重大变革风险:
新商业模式的涌现
- 服务智能化:在客服、营销、物流、财务等企业支持环节,AI 聊天机器人、自动流程管理工具将大范围替代人力,降低运营成本;
- 个性化定制:通过 AI 对用户行为和需求的深入洞察,企业可以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和满意度;
- 平台化经营:随着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传统企业或将通过搭建数据平台、API 接口等方式,把内部算法、应用能力开放给行业伙伴,催生新的生态系统。
组织结构的革新
- AI + 专业团队:由 AI 处理大规模数据筛选、自动化决策,专业团队则负责关键环节的人机协同与创意设计。
- 跨部门数据共享:AI 依赖数据驱动,企业需打破部门数据孤岛,将各业务环节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进行集中式或联邦式训练与决策。
- 敏捷创新文化:前沿技术迭代迅速,企业需要以项目制或创新小组的方式,高效检测新方案、调整产品路线,容许一定程度的“快速试错”。
4. 个人层面的价值实现风险
马斯克预言在三到四年内,AI 将取代大多数脑力工作,加之机器人技术的长足进步,体力劳动也逐步由机器分担或完全替代。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与“AI 服务”将显著减少对人类日常劳动的依赖。由此,人类的“谋生”方式与“工作”定义必然改变。虽然马斯克对人类未来持乐观态度,但我们应了解人类社会任何一项重大变革必然会对现有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冲击,跟不上变化的人遭受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提前筹划与应对。
技能转型与多元教育
- 数据与技术素养:员工需要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AI 工具使用能力,能够理解并协助改进 AI 驱动的业务流程;
- 终身学习与多学科交叉:面对 AI 的快速迭代,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展跨学科能力,以保持竞争力和就业弹性;
- “软技能”的重要性:当机器承担了大量重复性、流程化工作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创造、管理等软技能将更加突出。
心理适应与职业规划
- 与机器协作:理解 AI 的局限性与优劣势,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与判断力,使自己成为“人机协作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拥抱变革心态:人类职业生涯将更加多变,固定职位可能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项目协作和多元职业组合;
- 自主创业与自我品牌:在 AI 时代,从业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接单,或利用 AI 工具快速构建产品与服务,个人品牌的影响力或许比传统企业职位更重要。
总之,新技术的崛起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能够借助它们去拓展认知与生产的边界,但同时也需要对其潜在的破坏力保持警惕。就如马斯克所言,“未来已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既是一种对技术理想主义的宏大追求,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责任与自我认知的呼唤。
在这样一个极具变革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变革浪潮中新的发明者、实践者、规则制定者或见证者。机遇与挑战并存,恐惧与希望同行。这是人类科技与社会发展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球之外的漫长旅程开端。马斯克的“CES2025预言”不仅在解答未来,也在向整个世界发问:下一个五年、十年,我们是否做好了拥抱新纪元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