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既流行又陌生的概念!
流行,是因为“数字化”的概念在市场上已经宣传得足够多了,包括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孪生,各种新词、新思想 ...
陌生,则是因为关于数字化的讨论往往趋向于抽象、理论、学术派,框架派,总是不具体,不生动,管理者难以找到“落地”抓手,实践者难以确定学习方向 ...
数字化转型之所以宏大复杂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还是因为各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太不一样,难以提炼出共性的业务需求和创新场景。
因此,只能把成百上千的案例不断地提炼、总结、再提炼,最后就剩下诸如“四平台、五架构”一类不明所以的框图了。
通过架构和框图,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好看的、清晰的企业数字化战略地图,但是这个地图往往也只能说清楚目标在哪里,企业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长期发展愿景。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梳理思路的工具,当落到实处,考虑具体做法时,往往大相径庭。
一是企业当前的架构和目标架构之间差距较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绝大多数企业一下子面对这么大阵势的任务量,往往就“退怯”了,尤其是资源比较有限的情况下。
二是企业在执行“转型”的过程中,因为要突破“求变”,来自各利益相关方的阻力也是非常大的,其中的心酸与曲折不言自明。
这也就是为什么,数字化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忽悠。因为故事讲的太好,但实操起来处处是“坑”。
为了达到数字化的目标,需要从复杂的事务中梳理出若干重点任务来,这样理解“数字化转型”更加具体,也更加生动。
于是,不管概念上多么高大上,最后也无非就是以下这几件事儿需要做:
提高数据价值
数据是数字化的基础,所有场景都是建立在数据上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数据一切才有的谈。
不管是推广智慧物联设备,优化数据架构,开展数据治理,本质上就是让数据资源变多,数据质量变好,数据与业务的关联更强。
即通过数据建立业务的“数字孪生”世界,让所有业务关联方都能及时、准确、一致地拿到想要的数据,利用数据增强业务能效。
构建数字场景
把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融合到产品设计或业务流程中,建立新的业务场景,提高企业的经营或决策水平。
为了构建有效的场景,要解决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
业务方面,可能涉及对原有业务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涉及业务人员工作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涉及业务标准和规范的新要求。
当新系统、新技术引入到业务活动中,这些内容都需要重新约定。
技术方面,重点在于技术研发本身,这包括传统的IT开发实施和AI技术的研发。
后者是很多数字化任务的难点,一方面,很多AI技术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另一方面,高质量数据资源的匮乏也影响和制约数据应用的能力指标。
重塑组织价值
数字化转型要想最终落地,还是要依靠“人”的配合来完成,从业务的规划,系统的研发,业务的运行,无不需要“人”的参与。
很多企业都是由于“人”的工作不到位导致失败。
首先,这里涉及到需要重新梳理各方利益关系,尤其对于大规模组织来说,错综复杂的博弈必不可少;而当企业存亡之秋,不得不转的时候,这些关系协调维度的问题也自然不攻自破。
其次,数字化活动中要面对业务和数据的相互融合。这就涉及到业务团队与技术团队彼此协作,在能力、经验、认知等不同方面有所互补。
当所有一切就绪,还涉及到具体的一线操作层面,是否能按照所规划设计的那样执行。
用户体验不好,新技术使用门槛高,抑或是技术服务不到位,任何一环问题都可能导致“最后一公里”的失败。
数字化转型始于顶层,但是终于基层,能用起来的“数字化”才是好的数字化,一切还是业务指标是否提升“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