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数字化对企业的意义,数字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作用。现在,数字化的热度已经非常高昂了,大家也都开始在关注数字化。
基本上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开始寄希望于“数字化”这把利器做些改变,重新找到企业经营增长的机会。
而对于圈外人,或者说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数字化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每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多或少也都能和数字化扯上点关系。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如果细问数字化到底是什么,又十分难以形容描述。
先来说一下,数字化为什么很重要。
早期,很多企业通过高强度的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把很多业务实现了线上化,让机器代替人来干活。
机器在做事的同时,与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机器会自动生成数字记录。
这些数字记录原本是在数据库中的,这些数据的存储只是为了让业务能正常流转,并没有开发出额外更多的价值。
比如,银行是最早的一批进行信息化的企业,通过存储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来完成最基本的ATM存取款和余额查询等事务操作。除此之外,更多是应对审计内控需求。
后来,很多企业开始发现管理信息化的这些数据本身蕴含了大量有关业务的知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业务,甚至创造出更多全新的业务模式。
于是,很多企业就开始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构建数据分析服务,提高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业务过的精准程管控和具有预测属性的资源匹配能力。
比如,银行企业可以为客户精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推荐,更加准确地确定客户的授信额度 ...
而当这些数字化实践从单点到整体、协同、成体系化的状态时,也就达成了所谓的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是自底向上“涌现”出来的。
当然,这不是说顶层设计不重要,只是说顶层设计只是提供了架构上的规范,业务内核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填充。
没有具体业务载体和场景内容的工作,算不上真正的数字化!
数字化不是空泛而抽象的概念,尽管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可以遵从,比如:数据驱动、流程贯通、口径一致、架构规范、赋能基层、价值共创、业数融合 ...
但是其内涵一定是丰富多样的。
数字化转型到底有没有通用的方法和模式?数字化的战略又有没有模板可以用来直接抄作业?
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看到数字化时往往感觉很抽象。是“X+数字化”,先有业务,完成业务数据化这一步,然后才是数据业务化的价值链综合能效提升。
每个产业,行业,以及具体的业务条线,都是非常独特的。我们需要从中洞察到数字化的机会,这本身就不容易。
现在如果和一个企业主讲,说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听者很容易会“不走心” —— 因为这是一句过于标准的答案,没有额外有价值的信息量。
转型是一定的,不转型不是真的不懂,而是不知道从何开始:
客户真正想了解的答案是,他的业务问题能否解决,企业经营现状能否改善,是否能有更多的订单和复购率 ...
数字化之所以抽象,是因为脱离了实际业务背景。方向很重要,具体怎么做同样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决策能否真正带来收益。
除了顶层设计之外,还需要很强的管理经验把转型的风险降到最小。毕竟,所有人都想少花钱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