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各类工作负载、业务调度以及硬件设备的承载都依赖于云原生技术,云原生架构已成为硬件能力转化为软件化服务的核心支撑。
多方公开报告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无论是IDC、Gartner,还是Linux基金会等第三方机构的研究,都指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的底层承载以K8s和云原生方式为主。以OpenAI为例,其底层计算和调度平台依托于K8s架构。另据Meta近期发布的两篇关于GPU训练和运维最佳实践的内部博客,其核心技术同样依托于K8s。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发展,推动表层应用和服务不断创新,但其底层技术栈始终由云原生构成。这如同一个不变的发动机,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最终的承载仍然回归于云原生体系。
近日,青云科技举办了媒体沟通会,青云科技云原生产品负责人于爽在会上分享了青云科技的开源之路、2024年在云原生方面的商业进展成果以及KubeSphere最新的变化和进展。
以开源实现“弯道超车” ,打造良好开源生态
青云科技选择在2017年投入Kubernetes(K8s)领域。当时的青云科技并不算K8s领域的先行者。那么青云科技是如何寻求独特的路径,通过“弯道超车”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呢?
“开源”是青云科技选择“弯道超车”的方式。青云科技认为,开源不仅是一种高效构建客户群体的方式,也是推动产品能力和需求转化的有力工具。在开源过程中,青云科技经历了诸多挑战,同时吸收了业界优秀经验,最终塑造了KubeSphere的开源形态和现有运营模式。实践证明,产品的品质、功能的丰富性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始终是开源社区稳固发展的核心因素,产品本身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开源并非简单地将代码托管到GitHub上,它涉及研发、运营和维护开发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高额隐性成本。
在产品形态方面,青云科技推出了KubeSphere新版本的重要功能LuBan。
在社区建设运营方面,青云科技积极联合云原生社区开发者、从事云原生业务的企业以及各类开源项目,通过共同推进相关活动、项目和社区运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青云科技还通过线下Meetup活动和在线渠道,积极运营KubeSphere社区,并吸引了大量外部贡献者参与进来。通过这些合作和运营方式,各方在相互贡献的过程中提升了彼此的关注度,也间接促进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青云科技致力于将KubeSphere进一步开放,通过更加合理的方式推进开源工作。在开源实践中,青云科技逐步认识到,只有开发适合KubeSphere特点的开源模式,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因为每一个开源项目、团队和代码库都有其独特性,简单照搬他人的模式并不能确保成功。
目前,KubeSphere凭借良好的用户反馈和卓越的产品体验,已在业界和社区中树立了良好声誉。无论是部署安装的简易性,还是针对国内用户提供的技术支持,KubeSphere都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贴近用户需求的能力。面对当前市场环境,青云科技对开源的投入依然坚定,并计划在未来持续深化开源工作,同时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推进这一战略,为KubeSphere与社区的共同发展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KubeSphere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个开源项目的生态体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开源产品,累计安装量500万+。这些衍生项目围绕KubeSphere品牌和生态而生,始终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导向,针对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场景进行了细分,比如涉及网络优化的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环境的项目,以及面向宏观运维管理的解决方案等。
LuBan赋能,陪伴企业走好云原生的每一步
前文提到,青云科技推出了KubeSphere新版本的重要内核——LuBan。
LuBan可以被看作一个功能、一个工具,甚至是一个平台。通过LuBan,KubeSphere真正成为了云原生操作系统,能够无缝动态接入任何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众所周知,云原生需求多变,每一个新需求都对应不同业务场景,而团队规模与知识范围的局限性使得产品功能无法无限扩展。
为解决这一挑战,LuBan提供了一种插件式的开放架构,无论是第三方界面、按钮,还是后台API,都可以通过热插拔的形式动态嵌入KubeSphere。这种方式使得客户需求能够快速实现,而无需为单一功能开发特定版本,也避免频繁发布产品版本。这种架构在内部研发、产业协作以及外部合作中,都极大提升了效率,同时降低了开发与运营成本,实现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轻量化协作。
同时,合作伙伴和客户也可以利用LuBan进行分发。KubeSphere拥有自己的扩展组件市场,这就意味着既可以由青云科技自主开发,也可以由合作伙伴提供,并能够在任何云原生基础设施上无缝运行。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KubeSphere生态的发展,还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了中立、非绑定的合作方式。这种“多赢”模式在新时代云原生领域展现了最高效、最经济的合作理念。
在KubeSphere 4.0之前,每个大版本的功能扩展都直接取决于青云科技自身的研发能力。尽管外部贡献者提供了代码支持,但代码是否能够融入仍需通过青云科技审核。而LuBan的可插拔架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限,LuBan使KubeSphere的能力不再仅依赖于青云科技研发团队,而是能够随着扩展组件生态的拓展而无限延伸,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款扩展组件由第三方合作伙伴甚至个人开发者成功上架至KubeSphere。
此外,青云科技也陆续推出自有的扩展组件,例如边缘扩展组件EdgeWize、可观测性扩展组件,以及中间件数据库管理平台DMP,这些更新均基于 LuBan 平台发布。青云科技始终秉持“陪伴企业走好云原生每一步”的理念,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和高效支持。
聚焦LuBan,持续布局云原生未来
青云科技将LuBan定位为兼具内外服务功能的工具型平台,并能够提供丰富的基础能力与可插拔能力。因此展望2025年,青云科技将致力于提升LuBan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让开发者能够轻松上手,使内部产品团队、合作伙伴以及外部开发者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使用LuBan;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LuBan 的基础功能,力求实现“一键启用”的理想状态,从而更好地赋能产品生态和开发者社区。
此外,青云科技各产品线正逐步向LuBan靠拢,通过标准化与平台化实现提效降本,为内部沟通和协作建立统一的“LuBan语言”和“LuBan标准”。
作为一个关键抓手,LuBan不仅能够帮助青云联合合作伙伴,还能直接为客户提供价值。客户在部署 KubeSphere 平台后,往往希望能够将其之前开发的内容无缝嵌入平台。过去,这类需求只能通过向青云科技提出定制开发请求来解决,而现在通过 LuBan 的可插拔架构,客户可以灵活地将自己的开发成果集成到 KubeSphere。这种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性与便利性,也为技术整合开辟了更加高效的路径。
从大方向来说,在2025年,青云科技的产品战略将聚焦于三个关键方向:
一是可观测性。可观测性是帮助客户在数据中心层降低运维成本的核心手段。随着云原生计算资源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K8s运行得更稳定、更安全,已成为企业运维的关键挑战。尽管当下的技术热点和重点并不在云原生领域,但实际上大量企业的底层技术架构都在依赖 K8s。为此,青云科技将在可观测性领域加大投入,助力客户提升运维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二是跨基础设施的集群管理。面对多样化的基础设施形态——包括硬件、软件、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跨基础设施的集群管理始终是企业的核心需求。为应对这一长期存在的挑战,青云科技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推动统一管理方案的发展。
三是边缘 AI。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边缘场景正展现出无限的拓展性。从具身智能到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的需求远超数据中心的可规划性,呈现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青云科技将加大在边缘 AI 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以应对快速增长的边缘计算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通过这三大方向的深入布局,青云科技致力于为客户在云原生时代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