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了一下1970年以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编程范型 | 主流网络和协议 | 主流架构 | |
1970s | 结构化编程 | APARNET 分组交换 NCP、X.25 | 主机---终端 层次数据库,网状数据库 |
1980s | 面向对象 | 局域网 Usenet TCP/IP Socket FTP SMTP/POP3 |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 关系数据库 |
1990s | 面向对象 面向组件 | 拨号网络 互联网 Web 1.0 HTTP RPC | C/S 向 B/S 迁移 |
2000s | 面向对象 面向服务 | 互联网,Web 2.0 ,WebService, P2P、HTTP、SOAP、XML-RPC | B/S架构,面向服务、三层架构、MVC、EAI、ESB、SOA、REST |
2010s | 多泛型结合 | 移动网络,物联网 3G、4G、5G、Wifi MQTT、WebSocket、WebRTC | 微服务、EDA、无服务架构、云原生、服务网格、分布式架构、并行、容器化、云计算,DevOps |
2020s | ?? | ?? | ?? |
这个表格年代的方式列出了技术的变化,不一定100%准确,例如以10年为一个单位有些武断,Web Service实际上跨越了90年代和2000年代,C/S应用跨越了80年代和90年代......
下面展开解释一下:
1970年代
早期的编程语言依赖于GOTO语句,用于控制程序的执行流程,随着程序规模的扩大,过多的GOTO语句会导致程序难以理解和维护,形成所谓的“面条式代码”。
60年代末,出现了软件危机,结构化编程被认为是解决方案之一。
图片
结构化编程通过明确的控制流、清晰的程序结构和模块化设计,使得软件开发变得更加可维护和可靠。
Edsger Dijkstra的理论和对GOTO的批评是结构化编程兴起的关键因素,结合Pascal、C等结构化编程语言的普及,结构化编程逐渐成为编写高质量软件的标准。
图片
这个时代的网络还不发达,ARPANET继续发展,成为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虽然以太网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应用程序主要安装在大型机上,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进行远程访问,使用的主要是层次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
1980年代
企业和大学开始使用局域网,全球互联网雏形已经形成。
1983年,TCP/IP取代NCP成为ARPANET的主要协议,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图片
此时的互联网上还没有Web,流行的应用是电子邮件、FTP、Usenet、Gopher等网络应用。
图片
以C++,Smalltalk为代表的面向对象编程开始兴起,强调通过类对问题进行组织和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的概念开始为大众接受。
图片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开始兴起,软件都装在台式机(客户端)上,然后通过局域网连接到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执行数据操作。
图片
1990年代
90年代早期,大家主要用局域网,比如非常流行的Novell,是很多大学局域网的标配。
拖拽式快速开发工具(如Delphi、VB等)大行其道,成为开发桌面软件和C/S软件的不二之选。
图片
用Sybase的PowerBuilder开发MIS在国内也非常流行,它的DataWindow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SQL绘制器,支持外连接、联合和子查询操作,非常受欢迎。
图片
到了中后期,国内才可以拨号上网,连上了互联网。
1995年,Java的出现给面向对象又加了一把火,面向对象成为主流。
图片
在Windows平台上,微软推出了COM和COM+,主推面向组件编程
图片
90年代后期,Web应用开始出现,但是这个时候的应用都非常简单,一个公司和单位能有一个静态页面构成的网站就不错了。
以CGI、PHP、ASP为代表的技术开始让网页可以和用户进行交互,一些应用程序从C/S架构开始往B/S架构迁移。
2000年代
ASDL进入千家万户,虽然网速只有几M,但相比90年代的几十K的拨号网络,已经快多了。
B/S架构正式占据主流,中小网站特别喜欢LAMP:
图片
2000年代早期,Sun推出的J2EE发展到顶峰,应用服务器(Weblogic、WebSphere)大行其道,不管应用是大是小,跑在应用服务器中才显得高大上。
在这个架构中,企业的业务要封装成EJB,放到应用服务器中运行,应用服务器提供了分布式、安全性、事物等功能。
图片
理念是挺好的,实际上却跑偏了,J2EE笨重繁琐,到后期被SSH,Tomcat等轻量级的框架和应用服务器替代。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更是火得不得了,Java、设计模式、XML成了“绝配”。
面对80年代,90年代建立的各种遗留系统,巨头们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来实现系统的集成,ESB、SOAP、WSDL、UDDI、XML-RPC等新概念层出不穷。
图片
2010年代
程序员的黄金时代。
互联网的盛宴还未结束,移动互联网又骤然爆发,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给程序员带来了无穷多的机会。
这个时代,人手一部手机,从3G到4G、5G,移动网络和WIFI无处不在,HTTP协议已经不够用了,MQTT、WebSocket、WebRTC、QUIC、gRPC等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程序员的职业也开始细化:手机端、前端、后端、大数据、算法、运维,可谓百花齐放。
前端程序员操作着各种JS框架实现页面展示和操作流程控制,调用后端的服务来实现业务。
后端程序员则把应用拆成了微服务,运行在云端的Docker容器中,用k8s管理起来。
图片
由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用户和海量请求,数据也在疯狂累积,大数据程序员则忙着用Hadoop、Spark、Hive、Kafka、Flink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规律。
DevOps开始普及,自动化工具使得开发和部署变得更加快速高效,缩短了从开发到生产环境的时间,同时提升了软件的稳定性和质量。
Java、JavaScript、Python、Go等语言不但支持面向对象,还支持函数式编程。为了更好地处理数据流,出现了响应式编程。
2020年代
我们现在还处于2020年代的前期,用的网络、技术、软件架构和2010年代后期差不多,唯一一个出现巨大变化的就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了。
但人工智能在编程领域依然还处于辅助阶段,给它明确的需求,它能帮程序员快速生成代码,但是还无法独立地从需求开始,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这可能得等到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了。
程序员的35岁危机问题
从大型机到局域网,从局域网到互联网,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技术时代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发通信协议、编程语言、软件架构发生巨变,这种变化基本上每隔10年左右就来一波。
这种剧烈变化的奇观可能在全行业中都是独一份,程序员也就没有办法像律师、医生等行业可以积累几十年的领域知识,成为行业专家。
一个大学生毕业时,二十出头,工作10来年,出现了新的技术浪潮,可不就遇到危机了吗?
其实这么说也不完全对,因为:
1. 技术的发展不是突变,而是渐变
不是说十年一到,老技术就一刀切,不再用了。
像Servlet/JSP这样的技术,市面上仍然很多老旧的系统是用它们开发的。60多岁的COBOL,依然支持全球43%的银行,处理者每天3万亿美元的交易。
老技术依然有市场,但是大多处于维护状态,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力了。
2. 程序员会持续学习的
像70后80后,经历了局域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圈,跟不上了,但也有很多人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架构,与时俱进。
这些人可能当上了架构师、技术经理,或者在某个基础技术领域深耕多年,成为专家,继续保持竞争力。
3. 在应用层疯狂内卷,被资本家无情压榨
这个才是主要原因,国内公司在基础软件上发展很差,没法养活大量的深耕操作系统、数据库、编译器、中间件等领域的程序员,大部分公司都是实现业务,在应用层疯狂内卷,拿着国外开源的框架/类库开发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在某个领域积累深厚的专家级程序员。
既然付出的主要是人力成本,资本家选择的肯定是便宜的、年轻的,更能加班的,年纪大的就会被无情抛弃。
希望再过10年,下一代程序员能过得更好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