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雷军AI配音恶搞,这热闹还看得下去吗?

安全 应用安全
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和安全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趋势:检测技术在不断进步,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公众意识在持续提高。只有保持警惕,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享受AI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管控其带来的风险。

雷军AI配音恶搞事件背后的隐藏威胁

雷军AI配音恶搞事件虽然表面上看似一场恶作剧,但其实际影响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娱乐效果。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揭示了AI技术在社会应用中的深层次问题和潜在风险。

个人隐私与数字身份安全威胁

在数字时代,个人隐私和数字身份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AI声音克隆技术的滥用直接威胁到了个人的数字身份安全。

声音作为生物特征的一种,一直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个人识别方式。然而,AI声音克隆的发展使得这一观念受到了挑战。上半年,OpenAI展示了其语音生成模型Voice Engine,仅凭一段15秒的音频样本,它就能够生成与说话者高度相似且富有感情的自然语音。这意味着,任何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或在网上发布视频的人,都可能成为AI克隆技术潜在的受害目标。

在雷军AI配音恶搞事件中,雷军的数字身份被他人随意操控和滥用。这不仅侵犯了个人权益,也动摇了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础。

信息真实性的挑战

AI生成的高度逼真内容正在模糊真实与虚假的界限,这对信息的真实性构成了严重挑战。在AI技术的加持下,虚假信息可以以极其逼真的方式呈现。这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后真相"时代,事实的重要性被情感共鸣和个人信念所取代。

在雷军AI配音恶搞事件中,虽然大多数人意识到这是恶搞,但仍有部分人将其视为真实。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更敏感的话题上,很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2023年3月,一张AI生成的教皇方济各穿着时尚白色羽绒服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尽管很快被证实是假的,但这张照片被许多网友疯狂转发,引发了关于宗教领袖形象的广泛讨论。

社会信任体系的动摇

信任是社会运转的基础。然而,AI深度伪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动摇这一基础。随着深度伪造内容的增多,公众可能会对所有在线内容产生怀疑。

在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中,曾出现一段据称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军队投降的视频。尽管这段视频很快被证实是深度伪造的,但它仍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造成了短暂的恐慌和混乱。这个案例展示了深度伪造技术如何被用来操纵公众舆论,破坏社会信任。

法律监管的滞后性

现有的法律框架在应对AI带来的新型安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和诽谤法律在应对AI生成内容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确定AI生成内容的法律责任时,由谁来承担责任?是开发AI技术的公司,还是使用这项技术的个人?

同时,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AI深度伪造的影响可以迅速跨越国界。然而,各国法律的差异增加了跨境执法的难度,现有国际框架在处理 AI 相关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时面临的严峻挑战。

技术伦理的再思考

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了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何在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技术是中立的,问题在于使用者。然而,AI技术的发展正在挑战这一观点。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理学家Wendell Wallach指出,AI系统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价值判断,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考虑伦理问题。

 AI深度伪造带来的网络安全威胁

AI深度伪造技术不仅限于声音克隆,还包括视频、图像等多个领域。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给网络安全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身份盗用与欺诈的加剧

AI深度伪造技术为身份盗用和欺诈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得这类犯罪变得更加难以识别和防范。

一是社交工程攻击的升级。传统的社交工程攻击主要依赖于文字和简单的图像伪造。而AI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使得攻击者可以创建更加逼真的虚假身份,增加了攻击的成功率。

二是生物特征认证系统变得脆弱。AI 深度伪造技术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生物特征信息,对广泛应用的生物特征认证(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构成了直接威胁。

虚假信息的泛滥

AI技术使得大规模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这不仅影响个人判断,还可能危及社会稳定。

AI可以快速生成看似真实的新闻文章、图片和视频,这些内容被称为"深度假新闻"。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真相。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假新闻在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的6倍。

在欧美国家,AI深度伪造技术还可能被用于制作虚假的政治人物言论或行为,影响选民的判断。

网络钓鱼攻击的升级

AI技术使得网络钓鱼攻击变得更加精准和难以识别。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生成高度个性化的钓鱼邮件。与此同时,AI语音克隆技术为语音钓鱼攻击提供了新的工具。这样,网络犯罪分子在钓鱼活动中可以显得更可信,更容易从受害者那里获取隐私信息或财产等。

商业安全的新威胁

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可能对经济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包括金融欺诈、市场操纵和商业信誉损害等。

比如,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影响金融市场走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市场动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23年曾对两家在投资流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做出了虚假和误导性声明的投资咨询公司采取了执法行动。

还可能被用来制造虚假的商业丑闻或产品缺陷,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还可能生成大量看似真实的产品评论,影响消费者决策。

勒索威胁的加剧

AI深度伪造技术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勒索工具。犯罪分子可能使用AI技术创建看似真实的绑架视频,向受害者家属勒索。他们还有可能威胁发布AI生成的虚假但有损声誉的内容,以此勒索个人或企业。

司法证据可信度的降低

AI深度伪造技术的存在使得数字证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可能影响司法公正。随着AI技术的发展,区分真实和伪造的数字证据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骗子的红利"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不当行为被曝光后,当事人才指出证据是AI伪造的。这种现象增加了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隐私泄露的新维度

AI深度伪造技术为隐私侵犯提供了新的途径。AI技术可以创建个人的"数字分身",即在虚拟环境中高度仿真的个人形象和行为模式。这种技术虽然在某些场景下可被积极应用,但也可能被滥用。例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数字分身进行商业活动或不当行为。

AI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被用于创建从未存在过的私密内容,如合成的裸照或私密视频。这种被称为"深度隐私"侵犯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比传统的隐私泄露更为严重。

技术、法律、社会协同,构建 AI 深度伪造防护网

面对AI深度伪造带来的多重安全威胁,我们需要从技术、法律、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技术对抗

技术手段是应对AI深度伪造最直接的方法,主要包括检测和认证两个方向。

其一,深度伪造检测技术。深度学习算法不仅可以用来生成深度伪造内容,也可以用来识别它们。目前,多家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开发视觉特征分析、音频分析和多模态分析等深度伪造检测技术。其中多模态分析结合视觉、音频、文本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检测准确性。

其二,内容认证系统。除了被动检测,主动认证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 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为原始内容创建数字指纹。Adobe公司的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旨在为每个数字创作建立可追溯的来源。
  • 数字水印:在原始内容中嵌入不可见的数字水印,用于后续的身份验证。

其三,内容审核工具。比如,微软推出Azure AI Content Safety的AI内容审核工具,在Azure AI服务内置了内容审核功能,自动过滤可能有害或不当的AI生成内容。

法律监管

法律框架的完善是遏制AI深度伪造滥用的重要保障,要优化相关的立法流程、明确平台责任、开始跨境执法合作。

当前,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

  • 在美国,截至2024年1月,全美50州共提出211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案,其中一半关注深度伪造。例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多项AI监管法案,其中包括禁止在选举前60天内制作或分发与政治人物相关的欺骗性深度伪造内容。
  • 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相关方对于深度伪造的内容进行披露和标记。
  • 在我国,2023年8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采取措施防范虚假信息生成传播。

随着相关案件的增多,司法实践也在不断积累经验。比如,在深度伪造相关案件中,如何分配举证责任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逐渐明细;法院在判定深度伪造案件的赔偿金额时,开始考虑技术传播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行业自律

科技行业的自我约束和积极行动是应对AI深度伪造威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6年,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就发起"伦理化人工智能设计"全球倡议,并发布《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白皮书。

许多科技巨头已经建立了自己的AI伦理委员会。例如,微软设立了负责任人工智能办公室和人工智能、伦理与工程研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AI伦理准则。此外,谷歌、IBM、阿里巴巴、百度等都设有类似的机构。

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AI意识是长期而有效的策略。

  • 强化媒体素养教育,多个国家开始将媒体素养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例如,芬兰不仅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家课纲,还从幼儿园开始进行相关教育,以培养儿童从早期就具备识别和抵制虚假信息的能力,成为抵御虚假信息的"模范生"。
  • 提高公众的AI意识。一方面举办公众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知;另一方面强化社交媒体宣传。

社会协作

应对AI深度伪造威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推动“政府-企业-学术界”的合作,另一方面引导公民社会的参与。非政府组织在深度伪造识别和报告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跨国合作

鉴于AI深度伪造的全球性影响,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情报共享和联合研究室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亚马逊、谷歌、微软、TikTok和OpenAI等20家科技公司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表示,将共同努力打击旨在误导选民的内容制作和传播,如在图片中添加水印。

个人防护

尽管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很重要,但个人的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一是关注数字身份保护。避免在公开场合发布过多的语音内容,谨慎使用面部识别解锁功能,特别是在金融等高安全性要求的应用中。

二是养成信息验证习惯。养成从多个可靠来源验证重要信息的习惯,并学习使用一些简单的在线验证工具

三是强化隐私设置管理。定期检查并更新社交媒体账号的隐私设置,并坚持数据最小化原则,只分享必要的个人信息。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和安全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趋势:检测技术在不断进步,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公众意识在持续提高。只有保持警惕,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享受AI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管控其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安全牛
相关推荐

2018-09-03 11:50:25

编程语言源码框架

2024-10-09 18:34:13

雷军AIB站

2012-07-27 09:33:56

云计算标准化

2013-01-05 09:44:30

年终总结项目管理

2023-05-31 15:15:53

2011-12-31 21:10:53

2023-03-07 14:13:37

2024-07-17 14:14:00

AI配音人工智能

2018-07-04 13:00:58

雷军代码程序员

2011-08-22 10:16:07

雷军乔布斯小米

2014-11-05 09:27:56

陈彤雷军

2015-05-12 14:08:30

雷军小米NOTE

2013-12-08 22:07:39

雷军安卓

2015-11-10 09:32:04

创业方向雷军

2023-12-29 13:41:49

雷军红米汽车新能源

2010-07-16 10:22:19

金山雷军

2012-04-10 08:58:26

小米

2015-04-02 09:55:25

小米

2012-12-04 09:30:24

小米金山雷军

2014-08-18 15:10:16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