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微软最新力作:用物理学革新Transformer注意力,「大海捞针」精度暴涨30%!

人工智能 新闻
随着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机器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另一个借鉴物理学概念的模型架构也横空出世——微软清华团队的最新架构Differential Transformer,从注意力模块入手,实现了Transformer的核心能力提升。

随着近些年来NLP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Transformer架构中出现的幻觉问题,以及各种下游任务中的性能不足,都或多或少与注意力缺陷有关。

虽然上下文窗口可以扩展,但是Transformer还是无法真正关注到有价值的信息。

最近,微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架构——Differential Transformer,不仅保留了原始Transformer中的可扩展性,也能让模型更加关注上下文中与任务相关的关键信息。

实验表明,注意力机制的改进,不仅显著提升了检索精度,还能缓解LLM的幻觉。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410.05258

Transformer的困境

众所周知,Transformer的核心是注意力机制,采用softmax函数来衡量序列中各种标记的重要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LLM难以从上下文中准确到检索关键信息。

比如去年斯坦福Percy Liang团队的一篇论文就指出,虽然语言模型能够接受较长的上下文作为输入,但并不能稳健地利用长输入上下文中的信息。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307.03172

比如,实验中发现,仅仅改变关键信息在文档中的出现位置,就可以造成GPT-3.5 Turbo检索性能的大范围波动。

图片

此外,本篇论文的实验结果证明,Transformer经常过度关注不相关的上下文,本文将其称之为「注意力噪声」。

如图1(左)所示,模型分配给正确答案的注意力分数很低,同时不成比例地关注不相关的上下文,这意味着信噪比很低,最终淹没了正确答案。

图片

由此看来,我们对于LLM检索、利用长上下文的过程,知之甚少,其注意力过程也需要更多的改进。

本文所提出的Differential Transformer(DIFF Transformer)正是希望用「差分注意力」(differential attention)机制消除注意力噪声,促使模型关注上下文中的关键信息。

图1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DIFF Transformer给出的注意力分数的分布明显不同于传统Transformer架构,给予关键信息更高的注意力分数,进而显著提升了检索能力。

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于有效利用LLM的长上下文窗口、缓解幻觉、关键信息检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模型架构

DIFF Transformer也可以用于纯Encoder或Encoder-Decoder模型,但本篇论文以纯Decoder模型为例进行描述。

整个模型由L个DIFF Transformer层堆叠而成,每层由一个差分注意力模块和前馈网络模块连接形成。

宏观布局类似于传统Transformer架构,但主要区别在于修改了注意力的softmax过程,并且采用了pre-RMSNorm、SwiGLU等改进。

图片

差分注意力

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和伪代码如图2所示,具体的代码实现可参考项目GitHub。

图片

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microsoft/unilm/tree/master/Diff-Transformer

除了传统注意力中的权重矩阵W^Q、W^K、W^V ∈ ℝ^{d_model×2⁢d},模块中还加入了可学习标量λ。

具体来说,给定输入序列X ∈ ℝ^{N×d_model},首先将其投影为Q、K、V矩阵Q_1,Q_2,K_1,K_2 ∈ ℝ^{N×d} , V ∈ ℝ^{N×2⁢d},然后是差分注意力算子DiffAttn(·)通过公式(1)计算输出:

λ被初始化为常量λ_{init} ∈ (0,1),并依照公式(2)与其他权重参数同步更新:

图片

其中,λ_𝐪𝟏 , λ_𝐤𝟏 , λ_𝐪𝟐 , λ_𝐤𝟐 ∈ ℝ^d也都是是可学习向量。

之所以命名为「差分注意力」,是指两个softmax函数间的差异可以消除注意力噪音。

这个想法类似于电气工程中提出的差分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ler),将两个信号之间的差异作为输出,从而消除输入中的共模噪声;降噪耳机的设计也是基于类似的思路。

DIFF Transformer中也可以使用多头注意力机制,在同一层的多个head间共享参数λ,将每个head的输出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拼接、投影,就得到了最终输出,如公式(3)所示。

图片

公式(3)中的LN(·)是指对每个头使用RMSNorm,但如图2(左)所示,也可以使用GroupNorm。

加上前馈网络模块,每个DIFF Transformer层就可以描述为:

图片

实验

下游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在1T token上训练3B大小的DIFF Transformer模型,并在各种下游任务上与之前有竞争力的Transformer架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基线模型大小都为3B,其中,StableLM-3B-4E1T的1T结果取自技术报告,而OpenLLaMA-v2-3B和StableLM-base-alpha-3B-v2同样使用1T数据训练,表中分数为Eval Harness基准测试上的零样本准确率。

结果显示,,与之前经过精心调优的Transformer语言模型相比,DIFF Transformer取得了良好的性能。

图片

尤其是对于长上下文任务,如图4所示,随着上下文长度不断增加,累计平均的负对数似然值(NLL)持续降低,说明Diff Transformer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不断增加的上下文。

图片

关键信息检索

「大海捞针」(Needle-In-A-Haystack)测试被广泛用于评估LLM提取长上下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文的实验遵循LWM和Gemini 1.5的「多针」评估方案,在不同长度的上下文中,N根针被插入不同的深度。每根「针」都由一个简洁的句子组成,为特定城市分配一个独特的魔法数字。

答案针被放置在上下文中的5个不同深度:0%、25%、50%、75%和100%,同时随机放置其他分散注意力的针。待测LLM的目标,就是是检索与查询城市相对应的数字。

4k上下文检索的可结果如表2所示。虽然两种模型在N=1或N=2时都取得了良好的准确率,但随着N的增加,DIFF Transformer的性能保持相对一致,Transformer则显著下降。

图片

4K长度的平均检索精度,N代表针数,R表示查询城市的数量

将上下文长度扩展至64k时,差距就更加明显,尤其是关键信息位于前半部分时(即0%、25% 和 50%深度)。

特别是,将针放置在25%深度时,DIFF Transformer相对于传统Transformer实现了76%的精度提升。

图片

除了检索精度,表3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模型为上下文分配的注意力分数。可以看出, DIFF Transformer的确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了有用的信息,并有效地消除注意力噪声。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DIFF Transformer在提升检索精度的同时也缓解了幻觉现象。

实验包含模型在总结(图4a)和问答(图4b)两种任务上的幻觉评估。可以发现,与Transformer相比,DIFF Transformer的上下文幻觉明显减轻。

这种性能的提高可能源于,改进后的注意力模块能更好第关注任务所需信息,而非不相关的上下文。

这与之前研究中的观察结果一致,即Transformer出现上下文幻觉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注意力分数的错误分配。

图片

对文本摘要和问题回答的幻觉评估。准确度越高表示幻觉越少;评估时采用GPT-4o进行自动化的二元判断

缩放特性

除了下游任务性能,论文还进行了缩放特性的对比。

扩展模型规模

如图3a所示,分别使用830M、1.4B、2.8B、6.8B和13.1B参数训练语言模型,发现DIFF Transformer依旧遵循Scaling Law。

根据拟合曲线,68亿参数规模的DIFF Transformer达到了与110亿参数规模Transformer相当的验证损失,但仅需62.2%的参数。

同样,78亿参数的DIFF Transformer匹配了131亿参数的Transformer的性能,参数量是后者的59.5%。

扩展训练Token

如图3b所示,训练数据的缩放也遵循类似规律,且拟合曲线表明,使用160B token训练的DIFF Transformer达到了与使用251B token训练的Transformer相当的性能,但仅消耗了63.7%的训练数据。

图片

此外,在HellaSwag上的测试结果还可以发现,Diff Transformer对量化和位宽的稳健性显著高于Transformer。

图片

作者介绍

本文的4位共同一作都来自微软研究院,其中两位是清华大学学生。

Tianzhu Ye

Tianzhu Ye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今年刚刚进入本系就读博士一年级,目前是微软自然语言计算部门实习生。

Li Dong(董力)

图片

Li Dong从2018年起担任MSRA自然语言计算组的首席研究员。

他201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前往爱丁堡大学攻读信息学博士,曾在微软Redmond研究院自然语言处理组实习。

Yuqing Xia(夏雨晴)

图片

Yuqing Xia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系统与网络研究组的研究员,此前于201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

她的研究方向是利用现代硬件技术为计算密集型任务(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构建大规模计算系统。

此外,她还对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推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抱有浓厚兴趣。

Yutao Sun(孙宇涛)

图片

Yutao Sun是清华大学的一年级博士生,导师是王建勇。同时,他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由董力指导。

他的研究兴趣是大语言模型的骨干网络、长序列的建模和推理,以及大语言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新智元
相关推荐

2023-01-11 09:37:37

搜索引擎排序

2024-11-04 08:45:00

2024-04-22 12:57:47

2009-04-29 11:45:31

Java面试主考官

2023-08-21 10:47:06

人工智能物理学领域

2016-07-18 10:48:16

华为

2022-11-10 16:08:13

程序员代码

2024-04-02 09:23:04

测试开源

2024-11-11 08:00:00

2024-05-11 13:41:39

AI数据

2021-07-12 14:20:09

SQL数据库异常检测

2024-11-19 09:30:00

2023-08-22 09:55:34

人工智能物理学

2023-07-29 13:26:51

模型AI

2024-04-22 13:37:00

模型训练

2013-10-18 17:49:24

Intelinside诺贝尔

2022-02-08 15:43:08

AITransforme模型

2024-02-19 00:12:00

模型数据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