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干翻MLP,开创神经网络新范式!一个数十年前数学定理,竟被MIT华人学者复活了

人工智能 新闻
KAN的诞生,开启了机器学习的新纪元!而这背后,竟是MIT华人科学家最先提出的实践想法。从KAN到KAN 2.0,这个替代MLP全新架构正在打开神经网络的黑盒,为下一步科学发现打开速通之门。

KAN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神经网络研究范式!

神经网络是目前AI领域最强大的工具。当我们将其扩展到更大的数据集时,没有什么能够与之竞争。

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Sebastian Wetzel,对神经网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图片

然而,万事万物并非「绝对存在」,神经网络一直有一个劣势。

其中一个基本组件——多层感知器(MLP),尽管立了大功,但这些建立在MLP之上的神经网络,却成为了「黑盒」。

因为,人们根本无法解释,其中运作的原理。

图片

为此,AI界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想,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能够以更透明的方式,同样输出可靠的结果?

是的,的确存在。

2024年4月,MIT、加州理工等机构研究人员联手提出,新一代神经网络架构——Kolmogorov-Arnold network(KAN)。

它的出现,解决了以上的「黑盒」问题。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4.19756

比起MLP,KAN架构更加透明,而且几乎可以完成普通神经网络,在处理某类问题时的所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诞生源于上个世纪中期一个数学思想。

图片

数学家Andrey Kolmogorov和Vladimir Arnold

这个已经埋了30多年的数学原理,如今在DL时代被这位华人科学家和团队重新发现,再次发光发亮。

图片

虽然,这项创新仅仅诞生了5个月的时间,但KAN已经在研究和编码社区,掀起了巨浪。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教授Alan Yuille赞扬道,KAN更易于解释,可以从数据中提取科学规则,因此在科学领域中有着极大的应用」。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典型的神经网络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一层层人工神经元/节点,通过人工突触/边,进行连接。信息经过每一层,经过处理后再传输到下一层,直到最终将其输出。

对边进行加权,权重较大的边,比其他边有更大的影响。

在所谓的训练期间,这些权重会不断调整,最终使得神经网络输出越来越接近正确答案。

图片

神经网络的一个常见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数学函数、曲线,以便最好地连接某些数据点。

它们越接近这个函数,预测的结果就越准确。

假设神经网络模拟了物理过程,理想情况下,输出函数将代表描述该物理过程的方程,相当于物理定律。

对于MLP来说,会有一个数学定理,告诉你神经网络能多接近最佳可能函数。

这个定理表明,MLP无法完美地表示这个函数。

不过,在恰当的情况下,KAN却可以做到。

KAN以一种不同于MLP的方式,进行函数拟合,将神经网络输出的点连接起来。

它不依赖于带有数值权重的边,而是使用函数。

同时,KAN的边函数是非线性和可学习的,这使得它们比MLP更灵活、敏感。

然而,在过去的35年里,KAN被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切不可行。

图片

1989年,由MIT物理学家转计算机神经科学家Tomaso Poggio,共同撰写的一篇论文中明确指出:

KAN核心的数学思想,在学习神经网络的背景下是无关紧要的。

Poggio的一个担忧,可以追溯到KAN核心的数学概念。

图片

论文地址:http://cbcl.mit.edu/people/poggio/journals/girosi-poggio-NeuralComputation-1989.pdf

1957年,数学家Andrey Kolmogorov和Vladimir Arnold在各自但相互补充的论文中证明——如果你有一个使用多个变量的单一数学函数,你可以把它转换成多个函数的组合,每个函数都有一个变量。

图片

然而,这里有个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个定理产生的单个变量函数,可能是「不平滑的」,意味着它们可能产生尖锐的边缘,就像V字的顶点。

这对于任何试图使用这个定理,重建多变量函数的神经网络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所在。

因为这些更简单的单变量部分,需要是平滑的,这样它们才能在训练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调增匹配目标值。

因此,KAN的前景一直以来黯淡无光。

MIT华人科学家,重新发现KAN

直到去年1月,MIT物理学研究生Ziming Liu,决定重新探讨这个话题。

他和导师Max Tegmark,一直致力于让神经网络在科学应用中,更加容易被人理解,能够让人们窥探到黑匣子的内部。

然而,这件事一直迟迟未取得进展。

图片

可以说,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Liu决定在KAN上孤勇一试。

导师却在这时,泼了一盆冷水,因为他对Poggio论文观点太过熟悉,并坚持认为这一努力会是一个死胡同。

不过,Ziming Liu却没有被吓到,他不想在没有先试一下的情况下,放弃这个想法。

随后,Tegmark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他们突然认识到,即使由该定理产生的单值函数,是不平滑的,但神经网络仍可以用平滑的函数逼近数值。

Liu似乎有一种直觉,认定了KAN便是那个拯救者。

因为自Poggio发表论文,已经过了35年,当下的软件和硬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2024年,就计算来讲,让许多事情成为可能。

大约肝了一周左右的时间,Liu深入研究了这一想法。在此期间,他开发了一些原型KAN系统,所有系统都有两层。

因为Kolmogorov-Arnold定理本质上为这种结构提供了蓝图。这一定理,明确地将多变量函数分解为,不同的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集。

这样的排列,使其本身就具备内层和外层神经元的两层架构。

图片

但令Liu沮丧的是,所设计的原型KAN并没有在科学相关任务上,表现地更好。

导师Tegmark随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建议:为什么不尝试两层以上的KAN架构,或许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

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个开创性的想法,便成为他们突破的关键点。

这个羽翼未丰的原型架构,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很快,他们便联系了MIT、加州理工、东北大学的同事,希望团队能有数学家,并计划让KAN分析的领域的专家。

实践证明,在4月份论文中,小组团证明了三层KAN,确实是可行的。

他们给出了一个示例,三层KAN可以准确地表示一个函数,而两层KAN却不能。

图片

不过,研究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自那以后,他们在多达六层的KAN上进行了实验,每一层,神经网络都能与更复杂的输出函数,实现对准。

论文合著作者之一 Yixuan Wang表示,「我们发现,本质上,可以随心所欲堆叠任意多的层」。

发现数学定理碾压DeepMind

更令人震惊的是,研究者在两个现实的世界问题中,对KAN完成了验证。

第一个,是数学一个分支中的「纽结理论」。

2021年,DeepMind团队曾宣布,他们已经搭建了一个MLP,再获得足够纽结的其他属性后,可以预测出给定纽结的特定拓扑属性。

三年后,全新的KAN再次实现了这一壮举。

而且,它更进一步地呈现了,预测的属性如何与其他属性相关联。

论文一作Liu说,「这是MLP根本做不到的」。

图片

第二个问题是,设计凝聚态物理中的一种现象,称为Anderson局域化。

其目的是,预测特定相变将发生的边界,然后确定描述该过程的数学公式。同样,也只有KAN做到了在这一点。

图片

Tegmark表示,「但与其他形式的神经网络相比,KAN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可解释性,这也是KAN近期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KAN不仅给出了答案,还提供了解释。

他还问道,可解释性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给我一些数据,我会给你一个可以写在T恤上的公式」。

终极方程式?

KAN这篇论文的出世,在整个AI圈引起了轰动。

AI大佬们纷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人甚至直呼,机器学习的新纪元开始了!

图片

目前,这篇论文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被引次数近100次。

很快,其他研究人员亲自入局,开始研究自己的KAN。

6月,清华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称,他们的 Kolmogorov-Arnold-informed neural network(KINN),在求解偏微方程(PDE)方面,明显优于MLP。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PED在科学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6.11045

紧接着,7月,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对KAN和MLP架构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他们得出结论,在可解释性的相关任务中,KAN的表现优于MLP,同时,他们还发现MLP在计算机视觉和音频处理方面做的更好。

而且,这两个网络架构在NLP,以及其他ML任务上,性能大致相当。

这一结果在人意料之中,因为KAN团队的重点一直是——科学相关的任务,而且,在这些任务中,可解释性是首要的。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7.16674

与此同时,为了让KAN更加实用、更容易使用。

图片

8月,KAN原班人马团队再次迭代了架构,发表了一篇名为「KAN 2.0」新论文。

图片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8.10205

他们将其描述为,它更像是一本用户手册,而非一篇传统的论文。

图片

论文合著者认为,KAN不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应用驱动的科学」在机器学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KAN的诞生促进了所谓的「好奇心驱动的科学」的发展。

比如,在观察天体运动时,应用驱动型研究人员,专注于预测它们的未来状态,而好奇心驱动型研究人员,则希望揭示运行背后的物理原理。

图片

Liu希望,通过KAN,研究人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而不仅仅是在其他令人生畏的计算问题上寻求帮助。

相反,他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在,仅仅是为了理解,而获得理解之上。

责任编辑:张燕妮 来源: 新智元
相关推荐

2018-04-28 15:42:46

iPhone XiPhone苹果

2022-09-26 15:42:15

人工智能推理

2019-10-11 18:24:02

网站门户网站互联网

2021-01-16 08:05:30

Windows微软互联网

2024-09-05 14:14:35

2019-12-25 14:33:15

5G革命通信

2024-02-27 16:42:02

2021-07-12 08:53:21

互联网 行业数据

2022-12-07 15:36:20

日系车智能电动汽车

2014-09-26 11:40:06

2021-12-27 10:24:50

谷歌量子计算工具

2020-09-10 15:05:48

代码开发工具

2017-08-30 15:21:25

SDNNFV

2019-09-09 15:35:40

互联网百度微博

2024-05-06 08:18:00

AI数学

2020-07-24 13:30:59

量子芯片网络

2020-08-25 10:50:01

代码开发挑战

2010-08-31 16:22:57

2022-01-06 19:00:03

微软WindowsWindows 11

2024-05-20 08:35:00

模型定理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