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手程序员与新手程序员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使用过CountDownLatch,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超过3年的程序员基本上应该都用过。CountDownLatch中文名称叫做闭锁,也叫计数锁,不过不是用来加锁的,而是通过计数实现条件等待的功能。CountDownLatch的使用场景有两个:
- 当前线程等待其他线程都执行完成之后,再执行。
- 所有线程满足条件后,再一起执行。
使用示例
CountDownLatch常用的方法就两个,countDown()方法用来将计数器减一,await()方法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计数器值等于0。
场景1:
先看一下第一种场景,也是最常用的场景:
- 当前线程等待其他线程都执行完成之后,再执行。
在工作中什么时候会遇到这种场景呢?比如当前线程需要查询3个数据库,并且把查询结果汇总返回给前端。查询3个数据库的逻辑,可以分别使用3个线程加快查询速度。但是怎么判断3个线程都执行结束了呢?这时候就可以使用CountDownLatch了。
输出结果:
pool-1-thread-2 执行完成 pool-1-thread-1 执行完成 pool-1-thread-3 执行完成 所有任务执行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创建CountDownLatch计数器的时候,指定的数量是3,因为有3个任务。在3个任务没有执行完成之前,await()方法会一直阻塞,直到3个任务都执行完成。
场景2
再看一下第二种场景,有些情况用的也比较多:
- 所有线程满足条件后,再一起执行。
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种场景呢?比如系统中多个任务线程存在先后依赖关系,必须等待其他线程启动完成后,才能一起执行。
输出结果:
pool-1-thread-1 启动完成 pool-1-thread-2 启动完成 pool-1-thread-3 启动完成 所有任务启动完成,开始执行。 pool-1-thread-1 执行完成 pool-1-thread-3 执行完成 pool-1-thread-2 执行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与场景1不同,这里创建CountDownLatch计数器的时候,指定的数量是1,因为3个任务需要满足同一个条件,就是都启动完成,也就是只需要调用一次countDown()方法。 看完了CountDownLatch的使用方式,再看一下CountDownLatch的源码实现。
类属性
跟ReentrantLock一样,CountDownLatch也没有直接继承AQS,也是采用组合的方式,使用Sync同步变量实现计数的功能,而Sync同步变量才是真正继承AQS的。
countDown方法源码
countDown()方法里面调用的是父类AQS中的releaseShared()方法,而releaseShared()方法又在调用子类Sync中tryReleaseShared()方法。
而Sync同步类中tryReleaseShared()方法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把同步状态state值减一。
await源码
await()方法底层也是调用父类中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方法,而父类AQS又需要调用子类Sync中的具体实现。
子类Sync只需要实现tryAcquireShared()方法即可,而tryAcquireShared()方法的作用就是判断锁是否已经完全释放,即同步状态state=0。
总结
看完了CountDownLatch的所有源码,是不是觉得CountDownLatch逻辑很简单。
因为加锁流程的编排工作已经在父类AQS中实现,子类只需要实现具体的加锁逻辑即可,也就是实现tryReleaseShared()方法和tryAcquireShared()方法。而加锁逻辑也很简单,也就是修改同步状态state的值即可。想要详细了解父类AQS的流程,可以翻看前几篇文章。
下篇文章再一块学习一下共享锁Semaphore的源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