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9日)上午,阿里云发布通告,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售价。这次降价涉及计算、存储、数据库等在内的100多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属于阿里云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
阿里云的这次降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他们上一次核心产品全线降价,也就发生在10个月前,距今还不到一年。
那么问题来了,新年伊始,阿里云就举起了降价大旗,他们到底是要闹哪样?别的云厂商,包括小菊小鹅小翼小移小东小度小U们,会跟进吗?
说到这里,其实小枣君最先想到的,是去年年底的“下云”风波。
2023年10月,X(原Twitter)的工程团队发帖宣称,其在被马斯克收购后,对X的后台进行了很多改进。最重要的改进,就是——“下云”(Cloud Exit)。
该团队表示,通过优化X平台对云服务提供商的使用,将工作从云端转移到自己服务器,每月的云成本降低了60%。
无独有偶,37signals公司的高管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也表示,自家公司已经全面完成了“下云”,预计未来五年内将节省高达700万美元。
相关言论一出,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震动,也掀起了激烈争论。有的人表示赞同,也有的人表示质疑。很多原本打算上云的企业,也开始犹豫起来,举棋不定。
但是,作为ICT行业老司机,小枣君可以明确告诉大家——
全面上云,一定是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也是绝大部分用户的必然选择。X和37signals的案例,有其特殊原因,不能随便复制。(具体是什么原因,后面会给大家解释。)
我为什么会这么肯定?
别急,接下来,我就基于自建机房(IDC)和上云(公共云)这两种方式,给大家做个详细对比,证明我的观点。
上云,到底有什么好处?
在行业内,我们通常会将成本分为CapEx和OpEx,即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
先看CapEx。
自建机房,首先要申请立项,完成环评、可研等审批流程。
审批通过后,需要购买或租用土地,然后进行土建施工(包括装修)。
场地OK之后,要开始购买硬件设备(服务器、存储、路由器等)和配套设备(空调、电源等)。
设备到货之后,要进行安装和调测,还要进行强弱电布线等工作。
等一切工作都结束,终于可以验收交付,投入使用。
自建机房,流程很繁杂
上述所有流程,都需要钱,大把大把的钱。
除了钱之外,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时间。
自建机房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会严重耽误公司业务的上线,影响商机。
相比之下,上云就简单多了。
上云,是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定制所需要的CPU、内存及硬盘等算力资源,然后付费进行租用。
整个过程是分钟级的,也是傻瓜式的。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服务器,迅速将部署业务,面向客户提供服务。
你的租用成本,是根据资源量来决定的。多用多付,少用少付。
再来看看OpEx,也就是运营成本。
电费,这个不用多说。除了电费之外,机房还需要互联网线路(公网或专网),也需要付费。专网性能更好,但价格更昂贵。
设备维护的话,一般厂商送三年维保。过期之后,要另外付费购买。
为了确保机房和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处理,通常你需要组建一支运维团队。这会带来可怕的额外人力成本。
有的人会觉得,虽然上云没有土地、施工和设备购买成本,也没有运维人力成本,但是相关成本会转嫁到云服务费用上,类似“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实际上,大家应该可以看到,目前国内云服务的价格,是非常低的。
像阿里云这轮降价后的入门级套餐,2 vCPU/2G内存/40G ESSD/3M固定带宽,活动价只需要99元/年。出门随便请人吃顿饭,都不止这个价。
那么,公共云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原因很简单——公共云的本质在于规模效应,包括规模化采购、规模化运维、规模化深度研发、优化的成本。
举例来说,你去买服务器,一次只买几套。云厂商一次买几万套,议价优势当然大。
云服务的规模优势,会基于行业发展不断迭代,不断更新,这是自建机房所不具备的。
企业在自建机房和部署Openstack架构的私有云后,每年的IT运维成本反而会不断增加。
换言之,云服务的价格,会越来越低。而自建机房,会越来越贵。
除了省钱之外,云服务的优势还体现在很多“隐形成本”上。
如果自建机房和购买设备,万一业务增长,算力资源不够,只能购买新设备。这又涉及到一个购买、调试和业务迁移的漫长过程。如果业务收缩,算力资源使用率下降,又带来了资源闲置和浪费。
而云计算的话,支持弹性伸缩,可以根据需求增加和减少资源,灵活性就高了很多。
现在互联网现象级爆款产品频繁出现,用户量都是短时间内激增。计算资源及时跟进,能够确保用户体验。如果是自建机房,等服务器买来,用户都流失了一大半。
使用公有云,在就近服务上也有优势。你可以租用不同区域的云资源,就近满足用户的低时延访问需求。自建机房的话,在异地多地建设机房,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最后是安全性和可靠性优势。
业务上云,你租用的不仅是云计算资源,其实也包括背后的一系列服务,例如运维服务、安全服务等。像阿里云这样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拥有的都是专业的技术团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肯定更加靠谱。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对比,上云都比自建机房有优势。
如何看待“下云”风波?
说了那么多上云的好处,那么,为什么X和37signals等公司,会号召下云呢?
X和37signals没有说谎。他们确实下云了,也省了钱。但这背后,也有很多特殊原因。
首先,根据后面爆出来的情况,他们与国外云服务商签订的合同比较糟糕,包括了一些用不到的资源。国外云服务商的价格偏贵,加大了成本压力。
其次,在自建IT的成本组成中,有一些条件是他们已经具备的(例如场地、运维技术团队),可以复用。上云,也没有节约到这个成本。
第三,他们的业务规模非常大,技术和资金实力能够满足自建IDC的要求。
第四,他们透露的成本节约数据也比较模糊,例如X所谓的60%,是云租金减少60%,而不是整体成本减少60%,产生了一定误导。搬到本地,也要成本的,很多人忽略了这些细节。
不管怎么说,X和37signals等公司下云,和企业规模、需求场景、技术实力、所处地域等客观条件有密切关系,属于少数特例。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我们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自建IT的门槛太高,而且性价比极低。能够通过低成本的云服务满足需求,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不需要纠结那么多。
小枣君作为一个创业者,从2015年就开始上云,用来部署网站,还有一些后端服务。
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用云,而是攒了一个台式机,作为服务器。
看上去台式机配置比云服务器高,但实际用起来,不仅机器噪音大,而且三天两头停电、断网,导致业务离线。我们没有专线,外网业务有时候也很头痛。我平时还要兼职“运维”,防病毒、防攻击,疲于招架。
后来,我选择了“上云”。这一下子,世界就清净了,我也彻底解脱了。业务部署在云上,再也没有掉线过。
对于上云,我反正是极力赞同和推荐的。
阿里云,为什么能降价?
最后,我们还是要说说,为什么阿里云这次会降价,他们降价的底气从哪里来?难道是亏本赚吆喝吗?
阿里云降价,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规模优势。
作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商,阿里云拥有极为庞大的用户规模。用户越多,供应链采购成本、研发人员成本和资源闲置成本就能不断降低,就有降价空间。
阿里云的硬件和软件自研比例这几年持续上升,也有效压低了成本。
再有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是这几年国内数据中心建设进度很快,大量的算力资源进入市场,对价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大量自建IDC的平均资源使用率往往不到5%,而亚马逊、谷歌、阿里云等基于自研云计算操作系统的数据中心资源使用率可达30%~40%。
伴随着规模扩大和研发效率提升,公共云厂商通常会不断降价,将技术反馈给用户。
过去十年,阿里云通过降价,已经将计算成本降低了80%,存储成本下降了近90%。
最后的话
阿里云的突然降价,打响了2024年云服务市场竞争的第一枪。
我相信,不需要多久,其他厂商也会跟进,推出类似的优惠促销活动。好戏还在后头,值得期待。
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全面数智化的时代。除了AI人工智能在产生海量的算力需求之外,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源源不断的算力进行支撑。
云计算,凭借自身在灵活性、可靠性以及成本上的优势,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我们使用算力的最主要形式。以云计算、边缘计算和端计算为代表的“三位一体”算力服务架构,将为数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让降价来得更猛烈一点吧!算力普惠,指日可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