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总结下,主要包括以下角色:
1. 数据的源头与终点
传统上,无论是基于 MapReduce 的数据流,还是基于 Spark/Flink 的流水线,其数据的来源和最终落脚点都可以是分布式存储(比如 GFS、HDFS、S3)。
这是由于分布式存储通常具有很高的可用性,不太用担心数据丢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上面提到的几种分布式存储通常不具有数据库中的 Schema,导致在用的时候,缺少一些灵活性。
当然,对于流式系统来说,分布式存储肯定不是最典型的数据来源,而是各种在线的服务产生的事件。
2. 中间数据的落脚点
对于批处理的中间数据,如果量过大或者计算代价太大,比如 Spark 中的 RDD,会:
- 内存装不下 spill 到分布式存储中
- 在 shuffle 后,为了避免重算,通常要持久化到分布式存储系统上一份
即使是如 Flink 之类的流式处理系统,最近也在提存算分开——将中间状态外存,计算才能更好的扩缩容。传统上 Flink 使用了 RocksDB 之类的存储引擎,将状态数据存在各个计算节点本地;但为了上云,让计算更方便的弹性,也开始寻求将所有中间状态与计算节点解耦合,存到统一的分布式存储中。
3. 分布式数据库的基座
随着数据库本身越来越多的支持分布式部署和计算,传统上的大数据处理需求,一部分被内化为查询引擎层的分布式计算。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引擎也多使用 MPP 方式,充分的利用多节点的计算能力,在单个查询内进行算子或者流水线粒度的分布式并行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数据库的底层存储通常为分布式(KV)存储,且是和计算分离的(存算分开)。也就是说,数据通过查询引擎层,最终会以 KV 的形式落到分布式存储中,并供之后的查询支持。
如果存储节点本身可以定制,则通常会让其支持部分计算能力,以利用数据的亲和性,将部分计算下推到相关的存储节点上。如果存储是云上的 S3 等对象存储,无法定制,则通常会将数据在计算节点缓存,并且尽量的复用。
参考资料
[1]《系统日知录》专栏: https://xiaobot.net/p/system-thinking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跳转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