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事务互相持有对方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它们都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下图是一个死锁的示例,事务1锁住了id=1的数据(比如更新id=1的数据记录),同时请求锁住id=2的数据,但事务2持有id=2的锁,同时又请求id=1的锁,这样就造成了相互等待对方释放锁的情况,从而产生了死锁:
图片
上图是死锁产生的示例说明,我们用实际的SQL来演示死锁的产生,首先创建一个测试表,它只有两个字段,id和数量,id为自增类型,然后向表中插入两条数据:
如果有两个事务更新表中id等于1和2的数据,但更新的顺序相反,像下面这样,就会出现死锁:
图片
最后,事务2提示死锁的错误,而事务1则执行成功,当然,在事务的最后需要加上COMMIT语句。查询表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发现id=1的数量更新为了101,而id=2的数量更新成了102。
另外,由于sql执行较快,直接执行上面两个事务中的sql可能不会产生死锁的情况,我们可以稍做修改,也就在UPDATE语句后面加上SLEEP函数,SLEEP会让当前进程暂停执行指定的时间(单位为秒)。分别在两个事务中执行下面的语句,稍等几秒钟,就可以看到出现死锁:
在MySQL中,死锁检测的选项默认是开启的:innodb_deadlock_detect,如果InnoDB检测到死锁,则会把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事务进行回滚,以这种方式来解决死锁,InnoDB会尝试回滚较小的事务。可以通过执行以下命令来查看死锁的检测情况:
比如以上两个事务执行以后,再执行上面的命令,就会看到以下的结果(只摘取死锁检测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死锁的产生过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MySQL可以检测到死锁,并通过回滚事务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循环等待,但无论如何,在代码中还是需要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死锁的发生,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 让事务尽可能的小且短;
- 合理设置事务隔离级别;
- 合理设置锁等待超时时间;
- 确定好事务操作的顺序;
- 创建合适的索引,减少加锁的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MySQL中的死锁介绍。在实际编码中,死锁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错误,如果对于它不了解,那么碰到这种异常的时候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希望本文有所帮助。
鸣谢: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全栈架构」,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关注。转载本文请联系互联网全栈架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