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触到“数字化”概念时,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是它既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
在数字经济时代,似乎到处都在讲数字化,无论我们从事于什么岗位和工作,都会接收到来自于“数字化”这个名词的洗礼。
仿佛数字化是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业务的标配,如果不在数字化方面有所“动作”实践,似乎自己就Out了,丢失掉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自然也不少。尤其是这几年想靠着“数字化”概念创收的SaaS企业,发现软件销售的难度更大。
对于定制类项目,人员实施部分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真正作为“卖点”的软件部分越来越得不到重视。
而作为甲方客户来说,喊了这么久数字化,发现各种打着“数字化”名号开展的项目,也并不能解决什么根子上的问题。
渐渐地有些客户会觉得“数字化”有点空,看不懂,落不了地,慢慢地有了被欺骗感。
这种感官和现实的错配,也正是“数字化”的尴尬之处。而导致这种尴尬的原因,本质上是对于“数字化”真正内涵,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认知不足。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到底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数字化,更有效地把这个抽象的“概念”赋予经济价值形态。
数字化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某个特定的独立产业或创业赛道,数字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和创业模式。
数字化的本质是用数据要素为业务赋能,在落地方法上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数字化既不是定制开发,也不是卖软件。
现在更加关注“数字化”的群体更多是传统的ISV厂商和IT技术咨询团队,因此,数字化项目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乙方思维在开展。
然而,不论是卖软件,提供定制开发,还是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都不是数字化真正的内涵。
健康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应该是客户自己主导的。以业务为主,技术为辅,如果不了解业务,只是为了开发数据应用,都是徒劳的。
在未来的数字化产业中,客户教育是最关键的。
需要让客户意识到数字化和自身有关系,在认知上先“关注”,再“重视”。
这种认知的改变,不是通过单纯的“口头”教育,而是要让客户真正从数字化中获得好处,或者在客户已经获得的好处中,让其理解这些好处根源上来自于数字化的工具和策略。
对于客户来说,数字化解决的是省钱和赚钱的问题,而不是花钱的负担。而大多数的数字化“交付”只是停留在技术产品上,最多做到通过一些配套实施,提升了客户的数据质量。
数字化到底有没有对最终的业务输出赋能?有没有创造出实际的价值?这件事的真正责任人是客户自己,而数字化技术的提供方。
简单来说,客户在开始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去考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数字化的项目,而只要把“数字化”这件事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所有业务规划、业务设计、业务运营的过程中即可。
数字化是否意味着新增的投资?也许对于部分企业来说,这个答案是确定的。但是这种思想对于数字化观念的推广来说是负面的。
要增强数字化的价值属性,而非成本属性。唯有这样,市场才能更大,潜在的机会才能更多。如何激发业务方主动拥抱数字化,探索数字化模式,才是作为IT服务厂商需要关注的问题。
真正了解需求的,只有客户自己。作为数字化服务方,只需要价值传播、理念传播,并提供低门槛的业务转型工具,与客户实现业务转型的协同。
未来,每一个行业都需要用数字化重新做一遍。以前是“互联网+”,未来是“数字化+”,“互联网+”的变化是显著的,具有区分性的,而“数字化+”更多是一种无形的过程。
就好像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学会用手机,用电脑。无感的数字化,才是数字化的最高级、最优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