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2.0时代——多云
过去 10 年, “上云”成为企业间的一句问候语。而现在,“多云”则替代“上云”成为新的问候语。
多云具备的多样性、可靠性、节约成本、模块化、协同性、安全性等特点,恰恰是企业实现容灾,业务高可用,避免单一云厂商风险所急需的优势。
多云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可以同时享受多家云厂商的技术优势和解决方案,促进市场更加开放竞争,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
根据Flexera2021年发布数据显示,92%大型企业在使用多云,仅有7%的企业只使用一朵云。
有行业预测:多云将是未来20年的数字商业模式。
多云不是独立的多朵云
虽然多云战略为企业上云带来了诸多优势,也产生了新的难题。
一个企业的内部往往会有好几朵云并存,但这些云彼此之间厂商不同、架构不同、接口不同等,这些云彼此之间是不兼容的,企业很难实现统一的管理和维护。
不一致不连续的安全策略覆盖,也会让整张网络更容易遭受攻击,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风险点。而云平台本身的网络安全能力也有限,即使有较优的方案,也无法跨云实现
一旦保护与管理跟不上,企业就可能面临成本失控、勒索攻击、业务中断、管控不足、不合规等诸多风险。
跨各种云环境和本地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如何确保一致的策略、配置、可见性、更加分散的体系结构,提升了排障成本,同时产生了持续高居不下的运维成本。
在实际的使用中,企业每一朵云被当成了一个个烟囱而独立使用,缺乏联动,用户需要高技能云专家的支持才能维护好一张多云网络。
所以,从企业业务角度出发,没有经过“处理”的多云不仅不能解决低效等困扰,反而还会带来内部效率的拖累。
多云最终要形成一朵云
从客户使用和管理维度去考虑,企业应该使用的是“一朵云”,只不过是使用了不同的资源提供方提供的云。
用“电”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如果用电的话,没有人会关心这是三峡的水电、内蒙的火电,还是新疆的风电。“对云来说,它就是一个IT资源,仅是底层技术的选择,并不会对上层的应用和业务产生核心和本质性的影响。”
针对多云场景,海域云新一代无缝覆盖网络SEA-WAN实现跨多云的应用和工作负载的连接,助力企业构建安全敏捷的多云互联网络。
用云能力大幅提升:基于SD-WAN架构设计的SEA-WAN可以优化云服务之间的连接,SEA-WAN骨干网专线已和公有云几大厂商(AWS/AZURE/GOOGLE/Aliyun/腾讯云等)间建立专线连接,可大幅提高网络性能和稳定性,使得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使用云服务。
所有连接高可用性所有组件—控制器,网关和隧道都可以部署为高可用性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冗余和容错能力。
网络成本大幅降低:云端通过vCPE部署可以利用互联网就近接入SEA-WAN-POP点,实现云服务之间的连接,较以往MPLS等传统云专线大幅降低网络成本。
网络管理简捷智能:使用SEA-WAN统一管理平台可以将多个云服务的网络与vCPE终端集成到一个虚拟网络中,从而统一管理和优化不同云服务之间的连接。这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故障排除快速简化:内置诊断工具提供链路状态、网络性能和可配置警告,以可视化地简化故障诊断,此外,所有云上的事件都可以被记录,并转发到系统工具中以获得进一步的相关性信息。
数据安全有保障:使用SEA-WAN航天级512位加密通信方式,可提供数据加密和安全隔离等功能,从而保护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总之,海域云多云互联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现代化连接能力,其能够覆盖总部、分支、数据中心,云等全场景,基于行业领先的SD-WAN能力,能够对流量进行精准路由,始终通过最佳链路进行传输,基于运营商合建骨干网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企业上云和云连接能力,覆盖几乎所有国内外主流公有云IaaS和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