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以“时不我待”为主题的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正式开幕。在当天下午举办的“6G愿景及关键推动力”大会论坛上,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5G实验室负责人黄莹博士发表了“共铸辉煌:对6G技术和应用的思考与展望”主题演讲。他认为,科技变革下,6G作为下一代通信技术,具备更大的连接、更低的时延、更快的速率、更强的智能与安全性,可扩展与融合感知能力,将会给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科技变革浪潮下,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突破在不断上演。2022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机构完成了面向6G的首份技术研究报告,标志着6G方向在全球达成了初步共识。未来3-5年将是6G布局抢位的关键窗口期,联想作为“双实企业”的典型代表,将依托于“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架构,持续推动通信领域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创新,让世界变得更加智能、便捷和高效。
全频谱全覆盖全应用强智能 6G给世界带来颠覆性变革
当下,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通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5G时代已经进入“下半场”,全球业界开启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探索,6G便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如果说5G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门,6G则有望演变为一个万物智联平台。黄莹博士介绍说,与以前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6G具有更大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大的连接、更高的智能,以及通信与感知融合能力,而且AI和算力将无处不在。
首先是更快的网络速率,6G能够有效发挥太赫兹频段(100GHz~10THz)通信潜能,其峰值速率可达1000Gbps,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速率将大于1Gbps,一秒钟下载完一部电影不是问题,而在网络容量方面,6G将比5G增加100倍。其次,网络延迟一直都是通信技术要突破的关键,而面向未来的6G技术,延迟可低至0.1毫秒,可靠性大幅增加;通过空间复用、动态频谱共享等技术,6G网络具备极高可连接性,同时极低的功耗,让其可以实现工业场景下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此外,借力商业化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等技术,通过进一步融合通信、网络虚拟化等关键技术,6G有望解决多类网络通信融合难题,促进无线网络全域覆盖。最后,6G将高效支撑泛在化人工智能,创新定制化智能服务。通过与AI、机器学习等深度融合,6G将“人-机-物”连接向智慧领域延伸,加速驱动社会智能升级。
黄莹博士认为,6G将是全智能应用下,人们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超级通道”。与现有的5G相比,6G将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更加泛在智能的世界,可以有力推动人们的生活、工作智能化升级,给用户带来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新体验,包括沉浸式XR体验、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协作机器人等。
黄莹博士还首次提出了AICT的概念,即AI+IT+Communication,AI与IT和通信融为一体,彻底打通三者,作为智能化的计算通信网络平台,为未来各种应用做好准备。
融合传统技术经验与新兴技术优势携手迈向6G时代
6G将实现从服务于人、人与物,到支撑智能体高效联接的跃迁,通过人机物智能互联、协同共生,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黄莹博士表示,要实现6G这些非常超前的性能和功能,既要通过演进升级,发挥传统技术的潜力,也要引入很多新兴技术到通信技术领域,包括新材料、新工艺等。
在挖掘传统技术优势方面,黄莹博士指出5G在提供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特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承诺、过度配置、过高成本等问题,导致5G的商业化应用还没有达到预期。
他认为,从5G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得到几点启示。首先是从用户角度理解真正的成本效益,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例如智能智造、自动驾驶、游戏等等;其次是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合作,包括标准机构、设备厂商、运营商、消费者、行业用户等;此外,行业要构建一个灵活可适配的网络,满足不同需求的定制化;最后,建立一个可扩展的框架必不可少,该框架要具备向前兼容性,为未来的增长提供空间。
同时黄莹博士认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6G需要探索新的网络架构、新的频谱资源、新的电磁模式、新的材料设备、新的双工模式等新技术,同时进一步增强原生人工智能、算力、感知、信任等综合能力,并在波形、多址接入、调制、信道编码等传统领域继续创新。
联想在通信领域积极进行技术积累与前沿探索。在5G领域,联想致力于探索5G无线协议和算法,5G 测试认证以及5G 网络架构等,生成高性能的算法和无线传输系统,参与5G国际标准的制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5G标准必要专利池。目前联想5G标准必要专利的申请数量已超过2400件。在6G领域,联想正在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原型验证,聚焦太赫兹,通感一体化,语义通信,智慧内生网络以及可重构智能表面等关键技术。
业界普遍认为,6G将于2030年开始商业落地。面向未来,联想将持续以新IT全栈技术能力,驱动通信领域技术变革,并进一步推动新型技术在生产线、工厂园区、港口、交通和智慧城市服务等各类场景逐步落地,赋能千行百业,加速数实融合,以新IT推动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