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工作对企业来说很重要,因此大家都希望了解到底哪些因素决定了转型的成功率?实践中,影响转型成功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
所谓天时,就是时机很重要,转型要懂得借势。强调的是把握时代的大趋势,这里有技术方面因素,有文化方面因素,也有政策方面因素。
转型太早,容易当最早一批“踩坑”的炮灰,转型太晚,又有可能已经掉队被甩没了:
有些数字化创新的idea很好,但是技术发展不到位,落地效果不成熟,终归也只能是空想;有些技术产品很创新,但是市场混乱,缺少政策规范,一片乱象,又容易被“劣币驱除良币”。
在大背景下,转型需要有时代契机,而在一个企业内部,同样需要一个决定“开始”的缘由。数字化转型是成本类项目,必须“一把手”说干才能干,“一把手”使劲儿,船才开得动。
如果只是随便给领导画个饼,吹吹牛,扯扯新概念,可能并不会产生实质的效果。只有领导真的遇到困难、吃到苦头了,才会真的重视。这个时候,再提转型这件事儿,也就自然达到了“顺水推舟”的效果。
(二)地利
地利,说的是数字化转型需要有资源基础。资源基础包括很多方面,钱,人,数据,方法,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类资源。很多人说转型难搞,说没人,没数据,没方法,其实大多数情况可能在告诉你是没有钱。
这也是为什么转型的排头兵大多数是大企业。大企业虽然转型更困难,但是有实力转型,再难也有基础开始。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看起来非常缓慢无聊,但是实际上反而落地效果更好,数据多,可创新的场景更多,也有足够的钱来付诸实践。
当然,为了保证转型持续下去,再富足的企业也要看到结果,因此数字化转型一定要以业务目标为导向,不是为了转而转。任何人、任何企业关心的,都是转型的结果,而没有那么关注转型的过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转型有方法论,但是没有标准答案。在初始的转型阶段,切忌教条,一定要灵活地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反馈,这样后面才能有新的资源投入。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和创业没区别。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如果想不明白转型应该怎么做,那么不妨思考,创业是怎么开始的 —— 你如果没有形成有盈利的商业模式,领导凭什么追加投资?
不管“地利”的条件好还是不好,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数字化的MVP(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跑通,才是真正的“王道”。
(三)人和
“人和”的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利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是组织的转型,因此一切活动,都势必要围绕协同、整合“离散的”企业数据资源。
管理工具建设是一种打通组织活动割裂的有效方式,通过数据服务的方式,可以实现跨部门、跨专业的信息穿透。实现安全、可控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价值共创。
除此以外,围绕数据资产价值链以及相关的数据活动,需要清晰地定义责任边界,并定义出公平的收益规则。
当然,对于一些不可协调的事宜,最终还是要回到领导层面来解决。任何新兴的成果出现,都是在不断的质疑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有些嘈杂声音的产生,可能是因为看不懂,也有不少可能确实是“故意”为之。
能从“乱象”中看清转型的本质,在实践中快速生成可靠数字化架构的迭代“寻优”模式,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