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双11期间上线某功能/活动,用户开通后参与能给大盘带来交易增量吗?
业务第一反应大概率是说“会!”。那么,某活动/功能上线与大盘交易提升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吗?如果真实存在,具体增量是多少?
2、分析过程
为了判断之间的具体联系,可以从5个步骤、2种常见判断方法进行分析。
2.1 明确原因是什么
从前文可知,双11期间业务上线了某活动/功能。
2.2 明确结果是什么
给大盘带来了更多交易用户/订单/gmv。
2.3 确认3个要点
- 是否纯属巧合?不好评价,从趋势上来看,该活动上线之后大盘支付人数确实同期在提高;但正值大促,即使不做活动大盘交易大概率也会增长。
- 是否存在同时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第三变量?一个参与了活动的用户,比起没有参加活动的用户,本身活跃度或成熟度更高,而平台活跃和交易成熟对是否产生购买是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存在第三变量。
-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到底是活动刺激使更多用户下单?还是高概率下单的用户更有意愿参与这项活动?
2.4 制造反事实
如果双11期间没有上线这个活动,大盘交易量会不会减少?
2.5 调整到可比较状态
很明显,如果将大促期间参与了活动和不参与活动的人分成两组,因为参与活动的用户更活跃更成熟,而不参与活动的用户质量相对较差,这种明显选择性偏差的存在,导致直接对比是不公平的,不存在可比性。必须把两组数据调整到可以比较的状态,分组用户上要真正体现出“随机”性。常见的有2种判断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双重查分法。可根据实际背景条件选择使用。
- 随机对照试验,即通常所说的AB测试。假设大促期间采用了ab实验,活动上线时将大盘所有用户随机分成的两组,一组能够参加活动(干预组),另一组不能参加活动(对照组),然后通过观察两组用户在大促期间的交易表现,对比得出最后的结论。
- 双重差分法,适用于没有做实际随机对照的场景,例如大促期间全量上线了该活动。第三部分会重点介绍该方法的使用。
3、双重差分法
3.1 基本思想
在没有随机实验的情况下去模拟一种随机分配实验。锁定目标用户,模拟实验分组,然后跟踪不同用户组在受活动干预前后的大盘交易表现。
前提假设
- 始终不开通参与的用户 VS 有开通/参与的用户的场域效应相同,即目标指标的趋势平行;
- 受到干预期间,没有出现影响目标值的“其他变化”。
图示
3.2 计算逻辑
3.3 具体步骤
3.3.1 分组
将全部的样本数据分为两大组,分组逻辑是根据是否受到营销活动干预。
- 实验组:受到营销活动的干预影响,根据影响程度又可以分为「平销已开通」影响复购动支,「平销未开通->大促新开通」 影响开通和动支。
- 对照组:没有受到同一活动的干预影响,表现为用户「始终未开通」。
3.3.2 目标选定
确定观测的目标指标,大盘动支率、户均大盘gmv。
3.3.3 验证分组合理性
随机圈选平销期(10.10为例)用户,观察不同分组在10.10-11.11期间的户均gmv变化趋势是否一致。
- 10.10日新开通用户、10.11-11.10期间中途新开通用户在临近10.10日阶段与波动较大,与其他分组差异较大,不作为后续分析可用分组。
- 始终未开通、始终开通、双11当天新开通三个分组的用户,在10.10-11.10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差异基本保持稳定。可作为后续分析可用分组。
3.3.4 差分
验证完满足假设前提后进行两次差分,第一次差分得出干预前后总差异,第二次差分得到干预净效应。
- 第1次差分:分别对在干预前后进行两次差分(相减)得到两组差值,代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分别的相对关系;
- 第2次差分:对两组差值进行第二次差分,从而消除实验组与对照组原生的差异,最终得到干预带来的净效应。
3.3.5 方法小结
- 优点:较为客观的去除场域影响,剥离出由营销活动干预下带来的大盘增量。能基本解决“大促期做的营销活动对于大盘的影响”。
- 不足:
(1)大盘收益,同一时间段多个活动共同干预时,无法剥离单个活动效益大小。如,11.11当天,针对新客既做了活动1,又做了活动2,则无法分别评估活动1、活动2的效果。
(2)无法涵盖“所有”增量。如平销期与大促期之间新增用户、中途开通的用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