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互联网企业的“996工作制”再度引发舆论的关注。“996工作制”再掀热议,企业和个人该如何面对?
所谓“996”,是指员工从每天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996”之所以受到了如此高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当下上班族工作紧张、经常加班,长期承受着过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企业中的程序员,996工作制早已成为其工作的“标配”。
最近,在程序员圈里大名鼎鼎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有人还为此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即“工作996,生病ICU”,以抵制某些公司实行的“996工作制”。
“996工作制”虽然首现身于程序员,但像财务、人资、客服、采购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很长,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事实上,不只是互联网行业,金融、制造、零售、物流、传媒等行业都普遍存在着长时间加班的现象。
“996”似乎早已成为了一种行业趋势。
“996”存在的“合理性”
“996”的盛行,有其存在的土壤。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大过天,如何才能更好的降本提效,提升行业竞争力?企业主首先想到的就是增加业务量,其次则是精简人员优化重组,说白了就是用更少的员工去做更多的活。当然,还有一些管理者希望现有员工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不惜“杀鸡取卵”,不断给员工施压。
对于员工来讲,一方面,迫于经济的压力,疯狂加班以赚取更多的奖金。另一方面,迫于不良的“加班亚文化”,员工需要加班以迎合管理者和企业文化。
当然,不排除一些行业、职位的工作特殊性,比如需要长时间值守、24小时在线提供不间断服务的工作。不过,用工性质的特殊性,仍然无法为“996工作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如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有人不仅可以胜任“996”,还能“724”
听说有一种员工,不仅可以轻松胜任“996”,甚至“724”(一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工作)也毫无压力。同时还能保证高效优质、零错误的完成所交待的工作,且从不生病请假、不抱怨没脾气。更变态的是,可以不谈薪水。
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员工,貌似只有一种,那就是RPA机器人,也被称为数字劳动力。虽然也叫“机器人”,但它和我们常见的工业机器人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没有实体,只是一种办公软件或平台。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种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通过模拟并增强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执行基于一定规则的大批量、可重复性任务,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软件解决方案。
以国产RPA平台UiBot为例。UiBot通过流程录制工具,直接录制员工的手动操作轨迹(如鼠标点击、键盘输入等),并将这些操作处理成计算机可理解的对象,在一定规则下实现复制、粘贴、表格填制、基本文件打开、日常邮件处理、企业内部应用登录、数据读取与搬运等常见操作。
UiBot机器人还可通过OCR识别技术帮助用户更轻松的应对非结构性数据的处理。此外,其强大的数据抓取功能,支持浏览器、桌面、SAP等多种空间抓取,从而更好地帮助员工完成日常工作。
通吃全行业
由于每个企业或每个领域都具有重复性、耗时性、易出错且不值得耗费人力的作业流程,而这些流程往往要求精准和速度。这就给RPA机器人提供了用武之地。
RPA技术已经席卷了众多行业及领域,包括金融、保险、零售、旅游、电信、酒店、教育、公用事业、医疗保健、汽车制造等在内的各种行业,财务税务管理、制造物料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供应链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均已开始应用RPA。
前阵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比较火的“财务机器人”概念,实际上就是RPA应用于财务领域的产物。
“996工作制”的“终结者”
在未来,RPA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越来越多的日常程序、业务流程将由RPA机器人接手,但趋势却是我们会与这些“机器人员工”并肩完成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RPA机器人UiBot可以为企业分担那些批量大、易出错、影响成本和收入的流程,更好地帮助企业优化流程、降本提效。另外,面对业务高峰需求,UiBot可以代替人工轻松应对。
对于个人员工来讲,UiBot将会是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UiBot是由有着18年RPA项目经验与技术积累的奥森科技,自主研发的国产RPA平台。其中文可视化编程,降低了RPA的使用门槛,社区内丰富的教程视频,方便了用户的学习与使用。有了UiBot的帮助,员工可以轻松完成诸如账单管理、多系统间数据迁移、各种表单数据的填写、网站的导入、电子邮件处理、订单数据处理等等费时耗力的工作任务,加班的活全部交给UiBot来做。
RPA的出现不是为了裁员,而是将员工从那些重复、枯燥、乏味、耗时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更具创造性、想象力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未来,UiBot平台还会为用户提供RPA培训学院、技术认证中心、插件库共享、移动端产品服务以及就业推荐等增值服务,进一步降低开发者的入学门槛,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