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下地方财政所面临减收压力,究竟源自何处?
1、天津武汉财力跌破千亿
我们以42座重点城市为样本(涵盖中国大陆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万亿GDP城市),考察地方财政真实状况。
截至目前,42座重点城市中,尚有深圳、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石家庄、乌鲁木齐、拉萨8市尚未公布今年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故最终纳入统计的共计34座重点城市。
34座重点城市中,共有上海、北京、杭州、宁波、重庆5城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千亿元大关。
尽管上半年遭受疫情严重冲击,但上海依旧是中国大陆财力最丰厚的城市。
据上海市财政局,上半年,上海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94.8亿元,系中国大陆唯一一座上半年财政收入迈过3千亿元门槛的城市。
▲2022上半年重点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搜狐城市制图
而在去年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千亿元的武汉和天津,今年则均未能延续财政佳绩。
今年上半年,武汉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9.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014.7亿元的收入体量,武汉今年上半年财政减收125.7亿元。
对比武汉,天津财政减收规模更甚。
今年1-6月,天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868.8亿元,而去年同期此数值为1229.3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天津财政收入自然口径同比大降29.3%,减收规模达到360.5亿元。
财政大幅减收的天津,也因此成了唯一一座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未过千亿门槛的直辖市。
但实际上,武汉、天津并非特列,财政减收可谓是27座重点城市上半年财政状况的共性。
34座重点城市中,除呼和浩特、合肥、海口、西安、厦门、银川、长沙7城外,剩余27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减收规模来看,上海、天津、北京、重庆、长春排名前列,5市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了936.7、360.5、263.8、196.4、151.2亿元。
而从减收幅度来看,长春(-41.2%)、哈尔滨(-35.8%)、昆明(-33.4%)、天津(-29.3%)、上海(-19.8%)5市减收幅度最大。
以长春为例,今年1-6月,长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15.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366.8亿元的收入体量,大幅下滑41.2%。
2、 青岛增值税锐减62.6%
为何34座重点城市中,有近8成的城市上半年财政减收?
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所造成的政策性减收,是此次地方财政收入下滑的一大重要因素。
2018年以前,国内对增值税留抵税款不予退还,而是只能结转下期抵扣。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此后国内增量留抵退税制度逐步建立,但始终退税门槛较高,且所涉行业范围有限。
然而持续近3年的疫情重压下,企业资金流告急,为稳住市场经济,财税部门宣布,自今年4月1日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13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并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退税门槛的大幅降低,所涉行业范围的扩大,使得留抵退税款也随之大幅增加。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自新政实施之日起,至7月20日,税务部门已累计办理留抵退税18772亿元,而此前2019-2021三年间的累计留抵退税款才不过12339亿元。
然而大规模退税背后,却让地方面临财政短收的困难。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体为税收收入,而增值税作为主体税种,一直以来对地方财政贡献颇多。
以青岛为例,2021年青岛市1368.3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有1/4由增值税贡献(363.0亿元)。
但今年上半年,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影响,青岛市自留的增值税收入仅为72.2亿元,与去年同期193.5亿元体量相比,大幅下降62.6%,从而进一步导致青岛市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13.8%。
为了凸显留抵退税新政的影响,31座重点城市公布了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2022上半年重点城市财政收入增速/搜狐城市制图
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31座重点城市中,有23城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
以青岛为例,按自然口径,今年上半年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3.8%,但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比增长7.1%。
但仍有长春、天津、昆明、上海、重庆、太原、武汉、南昌8城,即便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它们上半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依旧负增长,显然,影响其财政减收的因素不止是留抵退税。
以长春为例,上半年因疫情封城许久的长春,经济活动一度停滞,税源受到巨大冲击。在此影响下,今年上半年,三大主体税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下滑36.9%、40.1%以及41.1%。
而低迷不振的房地产市场,也影响了长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例如今年上半年,长春市契税、土地增值税就分别同比大幅下滑80.2%和61.3%。
3、 京沪获400亿中央补助
财政减收的同时,由于刚性支出难减,地方财政显著承压。
为了有效弥补地方政策性减收,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今年上半年,中央已安排三批“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的专项资金(共计1.2亿元),为地方财政纾困。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按照分税制制度规定结算给地方使用的财力,相当于一次分配;而中央补助收入,则是转移支付制度结算的结果,相当于二次分配。因而,地方政府实际可用财力,并非只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项。
▲重点城市获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金额/搜狐城市制图
据三批专项资金预算分配表,搜狐城市梳理了4大直辖市和5座计划单列市所获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金额。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是唯二获得中央专项转移资金超过400亿元的城市。而大连、厦门所获中央专项转移资金不足百亿。
除了来自中央的援助外,财政收入下滑的高压下,地方财政部门也在迫切寻找自救的方法。
第一步,便是“节流”。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华东一地,除人员工资、乡村振兴、防疫、市场主体、生态环境、公安、消防类必须保障外,其他预算全部暂停,单笔超过50万元需要政府主要领导审批。“不是特别紧急的项目,资金基本不给批复了。”
长春市财政局表示,要持续压减一般性常规支出和非重点支出,严控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等项目支出,普遍降低非国标、非刚性、非政策性事项的保障标准,集中力量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所需资金。
再然后,就是想办法“开源”。
而挖掘非税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路径依赖。
据中国财政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4.8%的同时;非税收入却大幅上扬,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8%。
为拓宽财政收入渠道,桂林市财政局即表示“加大我市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并明确将城市道路内停车收费收入、共享单车运营特许经营收入、公共户外广告收入等视为非税收入增长点。
如此看来,如何开源节流,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将是地方政府下半年面临的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