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容器化以及云原生架构已经成为了IT界的共识。过去几年,Kubernetes热度持续不减。容器服务不断攻占主机服务的阵地。调查报告显示,在员工超过5000+的大型企业中,有超过 50%的生产环境已经应用了Kubernetes。
三款核心产品,发力云原生市场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云原生转型,青云科技从2016年就开始了对容器的研发,至今已经推出了不少云原生产品。其中最为核心的是KubeSphere开源容器平台、QKCP企业级容器平台、QKE容器引擎。虽然都是容器产品或服务,但它们的定位和应用场景却不尽相同。
KubeSphere是一款开源的容器平台,可以部署在任何环境的K8s集群上,简易的可视化设计让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管理K8s集群,并且提供了很多衍生功能,如CI/CD工具、微服务治理等。总的来说,KubeSphere在帮助用户简化集群管理的基础上,提供了覆盖云原生业务的、完整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
QKCP是与KubeSphere相伴相生的企业级容器平台,相比KubeSphere,除了产品支持服务,QKCP还增加了更多企业级功能与服务,提供像“海底捞”一样的专业服务,能更好地应对云原生业务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KubeSphere与QKCP都不限制底层环境,可以安装在IDC或者任何云平台上。
QKE则是秉承着开放、合作的宗旨,基于QingCloud云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云原生业务底座的容器服务。QKE不仅可以对接、集成青云各类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对接第三方服务,为用户提供更成熟、更全面的支持。如对KubeSphere的集成,可以更方便地管理K8s集群,并简化了KubeSphere的安装;对云平台自动伸缩服务的对接,可以为用户提供节点级别的自动增减。
四大特性、三种形态 QKE满足多样化云原生需求
四大特性,首先是弹性,按需购买、弹性伸缩。QKE使用QingCloud公有云资源,具备自动伸缩、按需分配的能力;第二是简单,通过内置KubeSphere等可视化集群管理工具,帮助用户在界面轻松完成复杂功能的快捷操作,更轻松地管理K8s集群;第三,QKE还可以对接多种开源的产品及服务,可管理不同环境、多个厂商的K8s集群。这也是青云科技自由、开源理念的体现,可以保证用户不被某个厂商捆绑和限制;第四,QKE依托于QingCloud公有云IaaS层资源,相较于本地自建集群,能提供更好的集群稳定性,让用户不用过于担心因为集群异常、故障等,影响到业务的正常运行。
青云QKE架构图
谈到QKE与KubeSphere、QKCP的差异,青云 QKE 容器引擎高级产品经理杨莹表示,KubeSphere和QKCP更多的是面向私有化环境部署,用户提供自己的虚拟机或是物理机,或是裸金属服务器等。QKE则是在云端的一种“开箱即用”的容器服务,用户不用自建集群,也不用招聘大量运维人员,可以按需使用,成本可以基于时间刻度,比如小时、天、月等,适用于早期业务开发上线。
为了给不同规模、有不同团队分工的用户更好地提供容器服务,QKE提供了三种形态的集群。
首先是自管版,由用户全权管理整个Kubernetes集群,包括Master和Worker节点,这要求使用者有专业的Kubernetes运维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集群的稳定运行。
其次,全新上线的托管版,Master节点由QKE管理,创建集群仅需支付Worker节点的费用,在降低使用成本的同时,也解放了用户的运维工作,这对集群规模较小,处于云原生转型前期的用户相对友好。
接下来,QKE还会提供Serverless版,完全屏蔽底层,可做到集群免运维,资源按需使用,适合有批量计算和突发业务需求的用户。
更低成本、减轻运维压力的QKE托管版
是不是只有中小型企业才适用于QKE托管版呢?杨莹认为,这需要结合用户的集群规模和团队分工来看,如果集群规模较大,有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运维人员,并且希望针对集群进行深度的自定义配置,那么可以使用自管版的集群。其余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完全使用托管版的集群,可以把运维工作交给QKE,来节省成本,减轻运维压力。
QKE托管版不收取控制节点的资源费用,也无需用户管理集群控制节点,这不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解放了用户的运维工作,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业务的开发部署上。产品架构设计的高可用,也保障了用户的业务可以稳定运行,加上公有云的能力加持,和SLA承诺支持,使用户不必为集群异常而担惊受怕。
依托于青云专业的基础运维团队,QKE托管版还提供7*24的技术支持,协助用户处理集群迁移、升级、异常修复等问题,为云原生转型保驾护航。
结语
Kubernetes诞生七年多来,圈粉无数,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除了各大公有云厂商,私有云巨头VMware也在积极拥抱容器。
此次QKE托管版的发布,为用户容器化应用上云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套餐”服务,将助力更多企业以更低成本、更省心地走上云原生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