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 李建盛
撰稿 | 千山
N年前,一张机缘巧合下得到的 RedHat Linux 7.3 光盘改变了李建盛的命运,让他一头闯入了开源的世界。再回首时,他已经在开源之路上跋涉了近二十年。
如果你对开源有所涉猎,或许会更熟悉“适兕”这个名字。李建盛,笔名适兕,职业开源布道师,“开源之道”主创,发现开源三部曲之《开源之迷》的作者,也是今天访谈的主角。
在 Linux 基金会举办的庆祝Linux 30周年的全球征集quote中,适兕这样描述他与开源的故事:“在我20多岁不知道干些什么的时候,Linux 和开源帮助了我,学习技能,并找到了工作,20年之后,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从开源中获益,参与到这里。”
分叉点:从一个人的狂欢到一个人的朝圣
“之所以能够为开源做点事情,是因为除了开源,我没有其它的选择。换句话说,只有开源接纳了我,我也只能在开源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适兕
适兕在内蒙古山区长大,同村选择上学接受教育的同龄人不足10%。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适兕深知“人的渺小”,他并不讳言自己经历过的失败,也时常感恩开源对于他的慷慨。
大学时,适兕偶然得到了一张RedHat Linux 7.3 光盘。彼时,“开源”对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的荒原,周围也没有人学习相关技术。在好奇心驱使下,适兕决定试试。在他的回忆中,那段独自探索的时光“非常快乐”,犹如“一个人的狂欢”。开源世界的大门在适兕面前缓缓开启,那个未知的世界散发着纯然的自由的光芒。
毕业后,凭借对于Linux的技能掌握,适兕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他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摸索开源相关的技术和文化。辞职后,他先后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一家创业公司任职,从事开源相关工作,但这段历程却给了适兕很大的挫败感。
究其根源就是关于要不要采取上游优先(Upstream First)策略的分歧。
所谓“上游优先”,指的是基于开源项目的任何修改都应该优先提交给项目本身,然后再包含在自己的产品中。这种方式有助于增进上下游之间的兼容性;反之,如果只基于自己的产品进行维护,对上游不做反馈,这种孤岛式开发很容易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工作。
当时,在适兕的工作环境中,“上游优先”的理念却迟迟得不到支持。对此深感失望的他最终下定了决心——成为职业开源布道师。这个选择放到今天或许可以被理解,但在2015年却未免被视为“异类”。
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有没有未来,适兕几乎是怀着一腔孤勇开启了这段旅程,但他又持有一种笃定,这种信念感近似朝圣之于信徒,修行之于旅者。
他说:“开源的世界很大,能做的具体的事情也非常的多,从coding、support、advocate到sales、founding、marketing,乃至innovation,都非常有趣且充满挑战。我热爱这里,所以在这里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开源从来不是乌托邦
“在真正意义上的开源下,人们有权掌握自己的命运。”——Linus Torvalds
作为一名开源布道师,(为了践行布道使命)适兕的日常几乎围绕阅读、写作、演讲和组会参会展开。
他长期发布开源相关的文章,当下主要目标是完成《开源三部曲》系列,目前该系列中的第一本书《开源之迷》已经顺利出版;他会不定期组织小型共读会,分享开源相关书单,坚持至今已有三年;他会参与一些由别的组织发起的活动,比如Linux Foundation APAC发起的开源布道者计划……
观察、记录、分享、对话逐渐成为他乐在其中的习惯。大量的阅读与交流让适兕对于开源文化及其内核有着深刻的洞察。
大众对于“开源”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其中一部分来自于对开源“初衷”的曲解。有人说,开源起源于乌托邦式的利他精神。进而将开源中的“free”解释为“免费”。适兕认为,这种说法是未经思考的主观断言。
他提到,开源的诞生和兴起要追溯到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运动。这里的“free”实质是指“自由”,而不是“免费”。自由软件运动争取的是“人”的自由,提出了反垄断的诉求,它昭示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
1997年《大教堂与集市》问世,黑客Eric Raymond在书中清晰地描述了开源软件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际应用,并把商业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比作“大教堂”,把开源的开发模式比喻为“集市”,为开源运动描绘了行动纲领。自此,开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开源共享精神的背后,不是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而自有其市场需求和内在发展规律。
此外,在开源和闭源之间,适兕也秉持着极为开放的态度。在他看来,无论软件是开源还是闭源,就目前来看,没有哪类软件是一枝独秀,总体还是合力为人类服务。“就像操作系统领域,Linux、Mac OS、Windows,三分天下。还有去年的数据库领域的项目占比,大家关注一下就可以发现,开源与闭源软件,平分秋色。”
适兕认为,一般来说,当劳动成果转变为知识财产后如何分配,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未来也不会是所有的软件都是开源的,或者是所有的软件的都是闭源的,而是二者共存,共同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服务。”
“删库跑路”背后:开源之“困”
不久前,GitHub对外宣布,更新了赞助者功能 Sponsors。GitHub方面表示,这次更新有望让 GitHub 上的开发者能获取更公平的收入与回馈。早在今年初,因开源项目作者删库跑路等一系列事件,关于开源付费、开源风险的讨论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开源的价值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认可,在积极向好的同时如何避免包括删库跑路等在内的开源风险、如何对开源代码负责等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适兕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考量。
首先,对于删库跑路的作者,他们确实是违反了某些“社区规范(community norms)”,但同时也要对他们抱有同理心,尽可能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作为技术人员,他们是否掌握和理解了开源的本质,是否在理解基础上做出了项目开源的决定,并且有着项目开源之后不再只属于自己的认知,如果是,那就是蓄意甚至是恶意而为;如果是受到了胁迫或者伤害,那么作为受害者,那就是情有可原。
然后,从社会角度来看,那就需要关注开源社区的治理和企业参与开源的方式。使用开源项目的厂商需要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风险:在没有任何保证的情况下,相比个人项目,选择开源非营利基金会的项目是否更有保障?采用相关项目后,如何对这些项目表示支持?是否愿意为此付费?这些厂商是否成立了开源相关的部门来处理一应事宜?
最后,从布道师的角度来说,在开源世界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布道师把前因后果讲述清楚,比如个人选择开源的发展可能性、个人需要做好的心理建设、可能遇到的困难、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面临的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等。“布道师每每看到类似事件,其实是很心痛的,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近两年,即使是不懂开源的人似乎也能感觉到开源世界逐渐热闹了起来,穿梭在这个世界的人比之以往更多更杂。随着开源理念认可度在国内的不断提升,开源技术的重要价值日渐凸显,开源共同体亲力亲为者大幅增加,积累了一定的开发者生态。但总体来说,企业参与开源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开源开发者们的困境也还在寻觅有效的解决路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后记
在《开源之迷》一书中,就“布道师”这一角色,适兕将其定义为“不遗余力地推广开源的信徒”。作为一个信徒,行走在开源世界的适兕从未在朝圣路上停下脚步。
在布道目标上,技术出身、崇尚hacker精神的适兕信奉并践行实用主义哲学,比起形而上的宏大目标,他更多的是希望落实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项目如何取得成功,如何吸引他人来参与,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达成目标,怎么计算技术债务,如何将开源的商业价值进行创新等等。他相信,“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有效而经济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的部分,争执抽象的观念,对于解决问题并无多大帮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开源和闭源软件之间的关系,他也保持着极为开放的态度。大教堂不失壮丽恢弘之美,集市有其灵活开放之姿,两者共生的今日世界,或许才是ICT产业乃至人类文明迈向更加伟大的基石。
栏目策划/主持人:王早
拍摄/剪辑:魏宇舟
完整访谈视频请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