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 Css-Modules 来深入理解它的原理

开发 前端
CSS 的隔离主要有两类方案,一类是运行时的通过命名区分,一类是编译时的自动转换 CSS,添加上模块唯一标识。

我们知道,浏览器里的 JS 之前没有模块的概念,都是通过不同的全局变量(命名空间)来隔离,后来出现了 AMD、CMD、CommonJS、ESM 等规范。

通过这些模块规范组织的 JS 代码经过编译打包之后,运行时依然会有模块级别的作用域隔离(通过函数作用域来实现的)。

组件就可以放在不同的模块中,来实现不同组件的 JS 的作用域隔离。

但是组件除了 JS 还有 CSS 呀,CSS 却一直没有模块隔离的规范。

如何给 css 加上模块的功能呢?

有的同学会说 CSS 不是有 @import 吗?

那个只是把不同的 CSS 文件合并到一起,并不会做不同 CSS 的隔离。

CSS 的隔离主要有两类方案,一类是运行时的通过命名区分,一类是编译时的自动转换 CSS,添加上模块唯一标识。

运行时的方案最典型的就是 BEM,它是通过 .block__element--modifier 这种命名规范来实现的样式隔离,不同的组件有不同的 blockName,只要按照这个规范来写 CSS,是能保证样式不冲突的。

但是这种方案毕竟不是强制的,还是有样式冲突的隐患。

编译时的方案有两种,一种是 scoped,一种是 css modules。

scoped 是 vue-loader 支持的方案,它是通过编译的方式在元素上添加了 data-xxx 的属性,然后给 css 选择器加上[data-xxx] 的属性选择器的方式实现 css 的样式隔离。

比如:

<style scoped> 
.guang {
color: red;
}
</style>
<template>
<div class="guang">hi</div>
</template>

会被编译成:

<style> 
.guang[data-v-f3f3eg9]
{
color: red;
}
</style>
<template>
<div class="guang" data-v-f3f3eg9>hi</div>
</template>

通过给 css 添加一个全局唯一的属性选择器来限制 css 只能在这个范围生效,也就是 scoped 的意思。

css-modules 是 css-loader 支持的方案,在 vue、react 中都可以用,它是通过编译的方式修改选择器名字为全局唯一的方式来实现 css 的样式隔离。

比如:

<style module> 
.guang {
color: red;
}
</style>
<template>
<p :class="$style.guang">hi</p>
</template>

会被编译成:

<style module>
._1yZGjg0pYkMbaHPr4wT6P__1 {
color: red;
}
</style>
<template>
<p class="_1yZGjg0pYkMbaHPr4wT6P__1">hi</p>
</template>

和 scoped 方案的区别是 css-modules 修改的是选择器名字,而且因为名字是编译生成的,所以组件里是通过 style.xx 的方式来写选择器名。

两种方案都是通过编译实现的,但是开发者的使用感受还是不太一样的:

scoped 的方案是添加的 data-xxx 属性选择器,因为 data-xx 是编译时自动生成和添加的,开发者感受不到。

css-modules 的方案是修改 class、id 等选择器的名字,那组件里就要通过 styles.xx 的方式引用这些编译后的名字,开发者是能感受到的。但是也有好处,配合编辑器可以做到智能提示。

此外,除了 css 本身的运行时、编译时方案,还可以通过 JS 来组织 css,利用 JS 的作用域来实现 css 隔离,这种是 css-in-js 的方案。

比如这样:

import styled from 'styled-components';

const Wrapper = styled.div`
font-size: 50px;
color: red;
`;

function Guang {
return (
<div>
<Wrapper>内部文件写法</Wrapper>
</div>
);
}

这些方案中,css-modules 的编译时方案是用的最多的,vue、react 都可以用。

那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打开 css-loader 的 package.json,你会发现依赖了 postcss(css 的编译工具,类似编译 js 的babel):

其中这四个 postcss-modules 开头的插件就是实现 css-modules 的核心代码。

这四个插件里,实现作用域隔离的是 postcss-modules-scope,其他的插件不是最重要的,比如 postcss-modules-values 只是实现变量功能的。

所以说,我们只要能实现 postcss-modules-scope 插件,就能搞懂 css-modules 的实现原理了。

我们去看下 postcss-modules-scope 的 README,发现它实现了这样的转换:

:local(.continueButton) {
color: green;
}

编译成:

:export {
continueButton: __buttons_continueButton_djd347adcxz9;
}
.__buttons_continueButton_djd347adcxz9 {
color: green;
}

用 :local 这样的伪元素选择器包裹的 css 会做选择器名字的编译,并且把编译前后的名字的映射关系放到 :export 这个选择器下。

再来个复杂点的案例:

.guang {
color: blue;
}
:local(.dong){
color: green;
}
:local(.dongdong){
color: green;
}
:local(.dongdongdong){
composes-with: dong;
composes: dongdong;
color: red;
}
@keyframes :local(guangguang) {
from {
width: 0;
}
to {
width: 100px;
}
}

会被编译成:

.guang {
color: blue;
}
._input_css_amSA5i__dong{
color: green;
}
._input_css_amSA5i__dongdong{
color: green;
}
._input_css_amSA5i__dongdongdong{
color: red;
}
@keyframes _input_css_amSA5i__guangguang {
from {
width: 0;
}
to {
width: 100px;
}
}
:export {
dong: _input_css_amSA5i__dong;
dongdong: _input_css_amSA5i__dongdong;
dongdongdong: _input_css_amSA5i__dongdongdong _input_css_amSA5i__dong _input_css_amSA5i__dongdong;
guangguang: _input_css_amSA5i__guangguang;
}

可以看到以 :local 包裹的才会被编译,不是 :local 包裹的会作为全局样式。

composes-with 和 composes 的作用相同,都是做样式的组合,可以看到编译之后会把 compose 的多个选择器合并到一起。也就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

实现了 :local 的选择器名字的转换,实现了 compose 的样式组合,最后会把映射关系都放到 :export 这个样式下。

这样 css-loader 调用 postcss-modules-scope 完成了作用域的编译之后,不就能从 :export 拿到映射关系了么?

然后就可以用这个映射关系生成 js 模块,组件里就可以用 styles.xxx 的方式引入对应的 css 了。

这就是 css-modules 的实现原理。

那 css-modules 具体是怎么实现呢?

我们先来分析下思路:

实现思路分析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两方面,一个是转换 :local 包裹的选择器名字,变成全局唯一的,二是把这个映射关系收集起来,放到 :export 样式里。

postcss 完成了从 css 到 AST 的 parse,和 AST 到目标代码和 soucemap 的 generate。我们在插件里只需要完成 AST 的转换就可以了。

转换选择器的名字就是遍历 AST,找到 :local 包裹的选择器,转换并且收集到一个对象里。并且要处理下 composes-with,也就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

转换完成之后,映射关系也就有了,然后生成 :export 样式添加到 AST 上就可以了。

思路理清了,我们来写下代码吧:

代码实现

首先搭一个 postcss 插件的基本结构:

const plugin = (options = {}) => {
return {
postcssPlugin: "my-postcss-modules-scope",
Once(root, helpers) {
}
}
}
plugin.postcss = true;
module.exports = plugin;

postcss 插件的形式是一个函数返回一个对象,函数接收插件的 options,返回的的对象里包含了 AST 的处理逻辑,可以指定对什么 AST 做什么处理。

这里的 Once 代表对 AST 根节点做处理,第一个参数是 AST,第二个参数是一些辅助方法,比如可以创建 AST。

postcss 的 AST 主要有三种:

  • atrule:以 @ 开头的规则,比如: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 480px) {
body {
background-color: lightgreen;
}
}
  • rule:选择器开头的规则,比如:
ul li {
padding: 5px;
}
  • decl:具体的样式,比如:
padding: 5px;

这些可以通过 astexplorer.net 来可视化的查看

转换选择器名字的实现大概这样的:

Once(root, helpers) {
const exports = {};

root.walkRules((rule) => {
rule.selector = 转换选择器名字();

rule.walkDecls(/composes|compose-with/i, (decl) => {
// 处理 compose
}
});

root.walkAtRules(/keyframes$/i, (atRule) => {
// 转换选择器名字
});

}

先遍历所有的 rule,转换选择器的名字,并把转换前后选择器名字的映射关系放到 exports 里。还要处理下 compose。

然后遍历 atrule,做同样的处理。

具体实现选择器的转换需要对 selector也做一次 parse,用 postcss-selector-parser,然后遍历选择器的 AST 实现转换:

const selectorParser = require("postcss-selector-parser");
root.walkRules((rule) => {
// parse 选择器为 AST
const parsedSelector = selectorParser().astSync(rule);
// 遍历选择器 AST 并实现转换
rule.selector = traverseNode(parsedSelector.clone()).toString();
});

比如 .guang 选择器的 AST 是这样的:

选择器 AST 的根是 Root,它的 first 属性是 Selector 节点,然后再 first 属性就是 ClassName 了。

根据这样的结构,就需要分别对不同 AST 做不同处理:

function traverseNode(node) {
switch (node.type) {
case "root":
case "selector": {
node.each(traverseNode);
break;
}
case "id":
case "class":
exports[node.value] = [node.value];
break;
case "pseudo":
if (node.value === ":local") {
const selector = localizeNode(node.first, node.spaces);

node.replaceWith(selector);

return;
}
}
return node;
}

如果是 root 或者 selector,那就继续递归处理,如果是 id、class,说明是全局样式,那就收集到 exports 里。

如果是伪元素选择器(pseudo),并且是 :local 包裹的,那就要做转换了,调用 localizeNode 实现选择器名字的转换,然后替换原来的选择器。

localizeNode也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做不同处理:

  • selector 节点就继续遍历子节点。
  • id、class 节点就做对名字做转换,然后生成新的选择器.
function localizeNode(node) {
switch (node.type) {
case "class":
return selectorParser.className({
value: exportScopedName(
node.value,
node.raws && node.raws.value ? node.raws.value : null
),
});
case "id": {
return selectorParser.id({
value: exportScopedName(
node.value,
node.raws && node.raws.value ? node.raws.value : null
),
});
}
case "selector":
node.nodes = node.map(localizeNode);
return node;
}
}

这里调用了 exportScopedName 来修改选择器名字,然后分别生成了新的 className 和 id 节点。

exportScopedName 除了修改选择器名字之外,还要把修改前后选择器名字的映射关系收集到 exports 里:

function exportScopedName(name) {
const scopedName = generateScopedName(name);

exports[name] = exports[name] || [];

if (exports[name].indexOf(scopedName) < 0) {
exports[name].push(scopedName);
}
return scopedName;
}

具体的名字生成逻辑我写的比较简单,就是加了一个随机字符串:

function generateScopedName(name) {
const randomStr = Math.random().toString(16).slice(2);
return `_${randomStr}__${name}`;
};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选择器名字的转换和收集。

然后再处理 compose:

compose 的逻辑也比较简单,本来 exports 是一对一的关系,比如:

{
aaa: 'xxxx_aaa',
bbb: 'yyyy_bbb',
ccc: 'zzzz_ccc'
}

compose 就是把它变成了一对多:

{
aaa: ['xxx_aaa', 'yyy_bbb'],
bbbb: 'yyyy_bbb',
ccc: 'zzzz_ccc'
}

也就是这样的:

所以 compose 的处理就是如果遇到同名的映射就放到一个数组里:

rule.walkDecls(/composes|compose-with/i, (decl) => {
// 因为选择器的 ASTRoot-Selector-Xx 的结构,所以要做下转换
const localNames = parsedSelector.nodes.map((node) => {
return node.nodes[0].first.first.value;
})
const classes = decl.value.split(/\s+/);
classes.forEach((className) => {
const global = /^global\(([^)]+)\)$/.exec(className);

if (global) {
local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
exports[exportedName].push(global[1]);
});
} else if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exports, className)) {
local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
exports[className].forEach((item) => {
exports[exportedName].push(item);
});
});
} else {
throw decl.error(
`referenced class name "${className}" in ${decl.prop} not found`
);
}
});
decl.remove();
});

用 wakDecls 来遍历所有 composes 和 composes-with 的样式,对它的值做 exports 的合并。

首先,parsedSelector.nodes 是我们之前 parse 出的选择器的 AST,因为它是 Root、Selector、ClassName(或 Id 等)的三层结构,所以要先映射一下。这就是选择器原本的名字。

然后对 compose 的值做下 split,对每一个样式做下判断:

  • 如果 compose 的是 global 样式,那就给每一个 exports[选择器原来的名字] 添加上当前 composes 的 global 选择器的映射。
  • 如果 compose 的是 local 的样式,那就从 exports 中找出它编译之后的名字,添加到当前的映射数组里。
  • 如果 compose 的选择器没找到,就报错。

最后还要用 decl.remove 把 composes 的样式删除,生成后的代码不需要这个样式。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选择器的转换和 compose,以及收集。

用上面的案例测试一下这段逻辑:

可以看到 选择器的转换和 compose 的映射都正常收集到了。

接下来继续处理 keyframes 的部分,这个和上面差不多,如果是 :local 包裹的选择器,就调用上面的方法做转换即可:

root.walkAtRules(/keyframes$/i, (atRule) => {
const localMatch = /^:local\((.*)\)$/.exec(atRule.params);
if (localMatch) {
atRule.params = exportScopedName(localMatch[1]);
}
});

转换完成之后,接下来做第二步,把收集到的 exports 生成 AST 并添加到 css 原本的 AST上。

这部分就是调用 helpers.rule 创建 rule 节点,遍历 exports,调用 append 方法添加样式即可。

const exportedNames = Object.keys(exports);
if (exportedNames.length > 0) {
const exportRule = helpers.rule({ selector: ":export" });
exported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exportRule.append({
prop: exportedName,
value: exports[exportedName].join(" "),
raws: { before: "\n " },
})
);
root.append(exportRule);
}

最后用 root.append 把这个 rule 的 AST 添加到根节点上。

这样就完成了 css-modules 的选择器转换和 compose 还有 export 的收集和生成的全部功能。

我们来测试一下:

测试

上面的代码实现细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概的思路应该能理清。

我们测试一下看看它的功能是否正常:

const postcss = require('postcss');
const modulesScope = require("./src/index");
const input = `
.guang {
color: blue;
}
:local(.dong){
color: green;
}
:local(.dongdong){
color: green;
}
:local(.dongdongdong){
composes-with: dong;
composes: dongdong;
color: red;
}
@keyframes :local(guangguang) {
from {
width: 0;
}
to {
width: 100px;
}
}
@media (max-width: 520px) {
:local(.dong) {
color: blue;
}
}
`
const pipeline = postcss([modulesScope]);
const res = pipeline.process(input);
console.log(res.css);

调用 postcss,传入插件组织好编译 pipeline,然后调用 process 方法,传入处理的 css,打印生成的 css:

经测试,global 样式没有做转换,:local 样式做了选择器的转换,转换的映射关系放到了 :export 样式里,并且 compose 也确实实现了一对多的映射。

这样,我们就实现了 css-modules 的核心功能。

插件完整代码上传到了 github: https://github.com/QuarkGluonPlasma/postcss-plugin-exercize,也在这里贴一份:

const selectorParser = require("postcss-selector-parser");
function generateScopedName(name) {
const randomStr = Math.random().toString(16).slice(2);
return `_${randomStr}__${name}`;
};
const plugin = (options = {}) => {
return {
postcssPlugin: "my-postcss-modules-scope",
Once(root, helpers) {
const exports = {};
function exportScopedName(name) {
const scopedName = generateScopedName(name);

exports[name] = exports[name] || [];

if (exports[name].indexOf(scopedName) < 0) {
exports[name].push(scopedName);
}
return scopedName;
}
function localizeNode(node) {
switch (node.type) {
case "selector":
node.nodes = node.map(localizeNode);
return node;
case "class":
return selectorParser.className({
value: exportScopedName(
node.value,
node.raws && node.raws.value ? node.raws.value : null
),
});
case "id": {
return selectorParser.id({
value: exportScopedName(
node.value,
node.raws && node.raws.value ? node.raws.value : null
),
});
}
}
}
function traverseNode(node) {
switch (node.type) {
case "root":
case "selector": {
node.each(traverseNode);
break;
}
case "id":
case "class":
exports[node.value] = [node.value];
break;
case "pseudo":
if (node.value === ":local") {
const selector = localizeNode(node.first, node.spaces);

node.replaceWith(selector);

return;
}
}
return node;
}
// 处理 :local 选择器
root.walkRules((rule) => {
const parsedSelector = selectorParser().astSync(rule);
rule.selector = traverseNode(parsedSelector.clone()).toString();
rule.walkDecls(/composes|compose-with/i, (decl) => {
const localNames = parsedSelector.nodes.map((node) => {
return node.nodes[0].first.first.value;
})
const classes = decl.value.split(/\s+/);
classes.forEach((className) => {
const global = /^global\(([^)]+)\)$/.exec(className);

if (global) {
local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
exports[exportedName].push(global[1]);
});
} else if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exports, className)) {
local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
exports[className].forEach((item) => {
exports[exportedName].push(item);
});
});
} else {
throw decl.error(
`referenced class name "${className}" in ${decl.prop} not found`
);
}
});

decl.remove();
});
});
// 处理 :local keyframes
root.walkAtRules(/keyframes$/i, (atRule) => {
const localMatch = /^:local\((.*)\)$/.exec(atRule.params);

if (localMatch) {
atRule.params = exportScopedName(localMatch[1]);
}
});
// 生成 :export rule
const exportedNames = Object.keys(exports);

if (exportedNames.length > 0) {
const exportRule = helpers.rule({ selector: ":export" });

exportedNames.forEach((exportedName) =>
exportRule.append({
prop: exportedName,
value: exports[exportedName].join(" "),
raws: { before: "\n " },
})
);
root.append(exportRule);
}
},
};
};
plugin.postcss = true;
module.exports = plugin;

总结

CSS 实现模块隔离主要有运行时和编译时两类方案:

  • 运行时通过命名空间来区分,比如 BEM 规范。
  • 编译时自动转换选择器名字,添加上唯一标识,比如 scoped 和 css-modules

scoped 是通过给元素添加 data-xxx 属性,然后在 css 中添加 [data-xx] 的属性选择器来实现的,对开发者来说是透明的。是 vue-loader 实现的,主要用在 vue 里。

css-modules 则是通过编译修改选择器名字为全局唯一的方式实现的,开发者需要用 styles.xx 的方式来引用编译后的名字,对开发者来说不透明,但是也有能配合编辑器实现智能提示的好处。是 css-loader 实现的,vue、react 都可用。

当然,其实还有第三类方案,就是通过 JS 来管理 css,也就是 css-in-js。

css-modules 的方案是用的最多的,我们看了它的实现原理:

css-loader 是通过 postcss 插件来实现 css-modules 的,其中最核心的是 postcss-modules-scope 插件。

我们自己写了一个 postcss-modules-scope 插件:

  • 遍历所有选择器,对 :local 伪元素包裹的选择器做转化,并且收集到 exports 中。
  • 对 composes 的选择器做一对多的映射,也收集到 exports 中。
  • 根据 exports 收集到的映射关系生成 :exports 样式

这就是 css-modules 的作用域隔离的实现原理。

文中代码部分细节比较多,可以把代码下载下来跑一下,相信如果你能自己实现 css-modules 的核心编译功能,那一定是彻底理解了 css-modules 了。

责任编辑:姜华 来源: 神光的编程秘籍
相关推荐

2021-12-01 19:32:14

原理Node代码

2020-07-03 17:20:07

Redux前端代码

2022-01-14 12:28:18

架构OpenFeign远程

2020-08-10 18:03:54

Cache存储器CPU

2024-04-15 00:00:00

技术Attention架构

2022-11-04 09:43:05

Java线程

2021-03-10 10:55:51

SpringJava代码

2022-09-05 08:39:04

kubernetesk8s

2024-03-12 00:00:00

Sora技术数据

2024-11-01 08:57:07

2017-01-13 09:54:52

2022-03-25 09:01:16

CSS溢出属性

2020-03-17 08:36:22

数据库存储Mysql

2019-07-01 13:34:22

vue系统数据

2023-10-13 13:30:00

MySQL锁机制

2020-11-04 15:35:13

Golang内存程序员

2022-09-05 22:22:00

Stream操作对象

2020-03-26 16:40:07

MySQL索引数据库

2023-09-19 22:47:39

Java内存

2022-09-26 08:01:31

线程LIFO操作方式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