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现在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但与其说它有什么科学内涵,倒不如说其更像一场群众运动。许多专家对其中炒作颇为反感,但换个角度,不妨大度点,让子弹飞一会儿,说不定什么也不是的东西真的成了呢。
一些专家不看好元宇宙,意见无非是说,元宇宙开始偏离了最初本意,成了一个四不像,变成了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这些判断是有道理的。但仅仅据此而不看好元宇宙,有点过早下结论。
我们可以想出一些理由,从同样的判断中,得出看好元宇宙的大度一点的结论。首先,数字经济此时此刻需要有个筐,装进一些哪怕从精英观点看什么也不是的东西。大家知道,去年我国互联网跌去了6万亿元市值,正处在急需补血的时刻。仅这一个理由,就可以对正好赶上点的元宇宙们大度一点。
互联网发展需要新增长点,注入新鲜血液。需要有一只筐,不是装这个,就是装那个,但不能什么也不往里装;只要往里装的不是铁公基,什么都可以。这样一想,是不是就可以对元宇宙大度一点?一个筐,编得好不好,也是可以改进的。对元宇宙这个筐,除了玩,应多装点电子商务、产互联网、智慧城市方面的货,让其内容更实在。
其次,一个东西只要是炒作出来的,是不是就一定不能看好,恐怕不能这样绝对地下结论,要具体分析。大数据也是炒作出来的,而且是第一个不是由懂行的研究人员命名,而由不懂行的商业媒体命名的概念。人们往往对媒体、资本的联合炒作心生反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也就释然了。历史上,概念炒作,有一个相同点,都是在技术与应用结合的第一刻出现。早也不行,晚也不行。
所以也可以视为技术进入市场的第一信号。科技最怕的是只研究不开发,致使产学研与用脱节。资本人就是在用这个环节跳出来的。他主观上逐利,客观作用却可能有利于开发。此时判断好坏的标准,不在于炒不炒,而在于炒的东西是否能落地。可以落地的东西,不怕是炒出来的。市场是判断炒作的真实含金量的标准。
再次,一个东西在炒作中变了味,可以不可以用来当作不看好的充分理由,这个也很难讲,同样要看市场选择。大数据当初也是这样炒作出来的,而且也变了味。现在说起大数据,几乎已没有科学味了。只要是数据,拿来得出个平均值,都说成大数据显示如何如何。“非结构化”这个根本特征已荡然无存。可这碍了什么事吗,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吗?臭豆腐变味前,味是不正的,变了味,反而大受欢迎。这说明,需求决定供给的味道正还是不正,而不是相反。
市场是由下里巴人构成的。市场要成势,就需要下里巴人混进阳春白雪,改变味道与曲调,曲高者往往和者寡。元宇宙如果变成纯而又纯的东西,反而可能脱离需求的实际。要防止的变味,是变质,比如要警惕原来那些玩币的、非法集资的人,又沉渣泛起,兴风作浪。
最后,一个需要严谨科学的地方,变成了狂欢节,这到底好不好。全社会关注元宇宙,这是好事情,至少说明人们心向往之的,是与高科技相联系的事物,这比光在红高梁地里撒欢,更符合时代节拍。但热过头,也可能离泡沫就不远了。在元宇宙这场运动中,要相信大众的判断力。
新一代的大众,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会像追星一样追逐潮流上的事情,往往一哄而起,头脑发热;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务实的,深谙实事求是传统,这会让他们把有用还是没用,当作最终检验元宇宙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