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来,互联网行业有两个关键词:「业务收缩调整」和「裁员潮」。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科技资讯,你就会发现这两个词的出现频率高得令人发指。
这不是一两家企业因为经营不善,采取的收缩阵线策略,放眼望去整个互联网都如此。
事实上,去年几个大厂的财报都不太好看,增长放缓,净利润下滑明显,当啃肉的开始喝汤,原本还能喝汤的对着汤渣发愁,连汤渣都吃不上的只好排队倒闭了。
互联网过去黄金十年始终在野蛮增长,似乎每天都能诞生一个新软件和新平台,需求旺盛、投资炙热。
游戏、直播、团购和教育蓬勃兴盛,那个最疯狂的烧钱阶段,恰巧也是每个网民最憧憬的年代,平台让利、优惠半价,各种羊毛薅到手软,对大佬是真心敬仰,没有如今这般恨不得将这伙人挂路灯的冲动。
「反垄断」镰刀一来,先扩张后垄断的路子终于行不通了。
当下变成怎样一种存量厮杀?
再也没有新的生态位出现,强者恒强,弱者卖房还债;
赛道领域争相倒闭,今天是教育,明天是游戏,后天是金融,逐个爆破,波及整个上下游产业;
甲方没钱了,乙方群狼环伺,互相比拼账期垫款、免费方案、团队作战、熬夜赶工,甚至卷到了谈业务的人要有一定姿色。
为了努力活下去,收缩业务是首选,关停边缘部门,砍除亏损项目,裁撤低产业务,优先保证基本盘的盈利,维持核心竞争;对外是各种暗改规则,糊弄消费者,精准杀熟,赚尽最后一波钱。
我想起来就纳闷的一件事,去年楼下开了一个自动洗车点,号称全城有400个服务网点。我往里面充了500元,洗不到三次倒闭了,那个洗车小程序的退款按钮无论如何申请都不行,后来连页面都打不开了。
另一件烦闷的事,叮咚买菜,很多人估计都用过,虽然国家呼吁不要和老百姓抢最后一根菜,结果这个赛道越来越卷,乱得像团麻。
初期各种让利,送鸡蛋送牛奶送百岁山,商品价格相当低廉,毕竟资本愿意烧钱。
后来烧不动了,菜品开始涨价,接着毫无征兆地改变会员福利,不仅优惠券满减门槛提高了不少,还降低优惠券面额,这对于年卡会员相当不公平,连会员费都省不回来。我去找客服说理,对方像机器人一样用话术敷衍,想退款也没办法。
开源节流,最重要的节流方式是大规模裁员,几乎每半个月就有某某公司网传裁员,然后肯定是各种辟谣,声称正常业务调整云云。
这次裁员潮,从去年初蔓延到今年,算得上「互联网就业大逃杀」,各知名大厂的裁员比例相当高,在20%~40%,有些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0%,HR办完了员工辞退手续后,明天就要办理自己的辞职后续。
一股危机感弥漫互联网,熬了好几年的寒冬始终不见晴,冷死倒下的一批批。
身经百战的程序员也无法置身事外,底层岗位被精准围剿,优先淘汰;高层岗位未能幸免,无论985211,还是双一流硕博连读,只要性价比低,年龄大,卷不动,收拾包袱几乎是唯一结局。
在裁员大逃杀中幸存下来的,不意味着有新机会,反而更忐忑焦虑了,只能卖力工作,争夺现有资源,陷入更进一步的内卷内耗。
资本乐意所见,顺应形势缩减福利,可能停止下午茶供应,可能是某天不包餐了,或是宣布取消房补......
大厂早些年倡导996、福报论,现今在舆论冲击下开始倡导人文关怀,口号喊得响,要减压减负,停止无意义内耗,强制准时下班。
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却经不起细思,毕竟挤占员工的私人时间没有减少,只是手段变得更讨巧,更隐秘。
要知道,互联网大部分工作都能通过远程办公解决,在大环境厮杀惨烈,各大厂抢夺业务的前提下,员工强制下班后依然得在家加班。
有脾气的年轻娃们,当然可以早点下班,手机一关领导别烦我,只要月度KPI能按时完成,只要有信心自己的绩效不会拿到C或D。
所以,还是那股熟悉配方。
它本质不在于是否准时下班,是否取消大小周,而是工作量有没有降低,员工回到家后,有没有拒绝工作、拒绝不回复与工作有关的任何消息的权利。
很可惜,没有。
员工只是被强制离开工位,工作量没有丝毫减少,而在家办公期间的水电网成本全由自己承担,没有餐补和加班费……万一过劳猝死,公司还能推脱,说已经让员工准时下班了,在家出事与公司无关。
还有比大厂员工更惨的吗?有,大厂的外包员工。
几乎所有互联网大厂都喜欢外包这种形式,成本可控,性价比极高,还能规避风险,就好像百万外卖大军、百万快递小哥一样。
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
一种是人力外包,招聘成本更低的人员。
他们长期处于鄙视链下游,自嘲为「二等公民」,不仅工牌与正式员工不一样,活动区域相对有限,甚至在工位紧缺的时候,还得给正式员工让位。
他们承担最苦最累的活,无偿加班,做着重复性机械工作,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纳,无缘年终奖,只为了那点转正希望。
可转正希望相当渺茫,外包员工往往像血包一样用完就丢。
第二种是业务外包,交给外部公司处理。
有时候这些外包公司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蹭大厂旗号,说是某某子公司,某地区分公司,怎么忽悠怎么来,进去后发现待遇相差得太远。
所以往往会有这样奇怪现象,某互联网大厂明明有几万人,规章制度严丝合缝,业务井井有条,审核层层环扣,却因为某宣传海报犯下了幼稚错误,引起全网舆论轰炸。
这背后很可能是总部下达宣传命令,接着层层外包克扣经费,到最后所有活都是外包公司的临时工负责,就好比原本100万预算方案,结果是领着三千月薪的临时工兜底。
像前段时间某电商平台,将业务给了外包公司,外包公司找了试用期程序员来编码。等到项目结束后,外包公司以试用期不合格劝退员工,这名程序员气到删除了自己代码,最后被判刑了,整个过程充满滑稽荒诞,带着少许悲凉。
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出在了,一个人的努力总有尽头,卑劣手段却永无止境。
当然了,互联网行业是天命所归,被全社会媒体聚焦,一有命案就会曝光,家属也能得到相应补偿,但其它行业不是如此。
无数行业卷得动不了,传统制造业、餐饮业、服务行业,它们的工作量不比互联网少,却拿着更低工资,哪怕是维权也缺乏发声渠道,在互联网溅不起多少水花。
宇宙中最残酷的法则不是黑暗森林,而是熵增理论:任何事物最终一定是从有序走向无序。
早几年前,这个理论在鸡汤老板界很受欢迎,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努力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不要经常在家里会躺退化的,被用来鞭策员工要上进卖命。
人到30岁,熬不动就是熬不动了,不要试图违反身体规律,猝死往往是大概率事件。
我知道很多都市达人注重健身,注重身体机能,而许多有魄力的大公司,也会专门提供健身室,方便打工人释放压力。
但恰恰相反,正经公司根本不会设置健身室,员工到点自然下班;不正经的公司,设置健身室和台球室等休闲场所,就是为了捆绑员工时间。
可能许多人没意识到,在高强度工作后,本身心肺功能的损耗已经相当严重,全身如紧绷的弦被拉到极限,这时你再进行任何运动,不管有氧还是无氧,只要心跳加速,血压就会飙升,猝死风险极高。
近期的一些大厂猝死案例,就是在健身室里发生。
许多文章告诉打工人如何注重身体,如何早睡,如何养生,不要熬夜等等,是正确的废话没有用,天天加班到凌晨,还想怎么保证睡眠?
症状根本不在这里,在于时代重锤,它能否刹住互联网的车。
这一辆辆浩荡前行的车,沿途搜刮掠夺,寸草不生,将各种软件塞进臃肿的车厢里,挤满了大数据弹窗、放贷广告、医疗保健等乱七八糟玩意,就像不倒翁大而不能倒,最终一往无前地冲向悬崖,誓要来个玉石俱焚作威胁状。
普通的栏杆已经阻挡不住了,只有真正狠下心布置扎胎钉,放空油箱,接手失控方向盘,才能让这辆车的贪婪减速,从违规乱撞变得遵守交通规则,回归正常,不再想着压榨司机。
当什么时候整个行业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内卷无用、增长无望、拼人力无效的时候,才会收缩阵线,调整臃肿结构,管住资本野望,用心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个阵痛期并不好受,但谁真正守法,谁阳奉阴违,谁以身作则,谁假仁假义,谁是真正企业家,谁是买办教父,很快就见分晓。
一起见证,互联网寒冬的结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