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科技感和史诗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2022年,如何再度利用先进的手段打造一届精彩非凡的冬奥会呢?
当下,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都展现了巨大的能量,在世界顶级的奥运赛事活动中,更是各主办国展现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时刻,在此次的2022北京冬奥会赛事中,就有不少人工智能的应用。
AI虚拟气象主播
冬奥会的大量赛事在室外山区举行,其赛程安排、赛事举办、观赛服务等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气象播报。在元宇宙风口之上,北京冬奥会推出了虚拟气象主播“冯小殊”。“冯小殊”以气象主播冯殊为原型,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联合小冰公司共同创造,是诞生于小冰框架的AI虚拟主播,在包括面容、表情、肢体动作在内的整体自然度提升到了与真人难辨真伪的程度。冯小殊在语音专家模式、嘴型专家模型和人脸渲染专家模型的训练下,学习了冯殊本人的神态动作,在冬奥会期间,持续地为用户提供体感寒凉指数、穿衣指数、感冒指数、冻伤指数、防晒指数等气象指标,为观赛人群及时传递户外场馆精细化气象指数服务信息。
AI手语主播
当前全球约有4.3亿人患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人群观赛,在本届冬奥会上,央视推出了AI手语虚拟主播,用以报道冬奥会新闻,以及实现实时的赛事手语直播。在百度智能云的协助下,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的技术,基于《国家通用手语词典》规范和手语老师的调整,系统精修了近一万个手语动作,同时通过4D扫描技术,让主播口型生成准确率达到98.5%,以此体现了人性化、科技化的赛事主张。
场馆智能向导
置身大型场馆中,寻找洗手间、出口、服务中心等常常是个难题。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场馆“鸟巢”和“冰丝带”中,存在着一位“热心向导”,很好地解决这个痛点。由旷世助力打造,融合了AI和AR技术的智能导航应用,让观赛用户身处场馆中,只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AR导航应用,打开摄像头,就能够准确规划道路,帮助用户导航至相应的地点。相较于传统的室内定位技术,视觉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易部署的特点,无需对室内建筑环境二次改造,仅使用激光视觉地图采集设备对现有环境采集,实现快速定位,大幅度地提升运动员、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参赛、观赛和运营体验。
智能语言翻译
在沟通中,各国不同的语言也常常成为交流的障碍。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智能语音技术和人工智能协同发力,自动翻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转换各项技术都在冬奥赛场上以及冬奥团队中运用了起来。
冬奥赛事中,冬奥通APP、双屏翻译机、多媒体会议办公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便捷的实时翻译。比如通过远程会议智能办公硬件设备,志愿者在和运动员远程视频通话时,双方的屏幕上会自动翻译显示中英文字幕,实现无障碍的沟通。面向冬奥场景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及语言服务平台,已支持60个语种语音合成、69个语种语音识别、168个语种机器翻译和6个语种交互理解,其中重点语种口语场景翻译准确率达到95%,让冬奥会志愿者们减轻与外国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沟通压力!
精准纠错的鹰眼裁判
冰雪赛事中选手的动作往往很快,难以捕捉。比如花滑项目,选手在进行跳跃动作时好似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作为普通观众来说,动作完成度如何,可谓是肉眼难辨。在赛事中,冬奥启用了一些列的AI辅助评分体系。
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与深度学习方法,在室内场馆中实现运动员实时运动捕捉,及运动轨迹的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即便在运动场上进行多人混战、互相遮挡的运动,每一名运动员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数据都会被准确获取,并进行数字化展现,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而这些技术不仅用于辅助人工裁判,还用于赛事高光时刻的捕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转播通过将这些普通观众难以实现的观赛角度,通过云平台技术进行全程输出,根据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专属的定制化内容。
AI运动员训练系统
由于冰雪比赛的性质,运动员比赛衣服的颜色和环境色高度接近,且运动速度和轨迹较快,单靠肉眼难以很好地对运动员训练情况进行跟踪。AI运动员训练系统基于多点摄像系统,运动员可借助同步多点摄像技术获取自身训练和比赛时的运动学数据。只要将摄像机多点位环绕部署后,就可结合三维重建和渲染技术,实现自由视角的浏览,使得教练员能快速、精准地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指导。
随着AI、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演进,两项技术融合应用遍地开花,在科技冬奥理念引导下,AI与虚拟现实通过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将会得到更多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一步升级发展。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冬奥会遇上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技术,你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