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已“越界”的大数据以及算法面前,不少网友这时会情不自禁地质问:到底还让不让人有“隐私”了?
国家网信办出台政策保护个人隐私
对于算法越界行为,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不能把数据直接去任意打通。因为在平台里面,大量全部都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社交行为数据,如果说数据可以任意打通,给公司业务部门或者给外部的客户用,那是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不过,好在近日相关部门对此乱象正式出手了。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针对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为算法推荐规范健康发展建章立制、明确界线。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网络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的建设,回顾2021年,在此方面就发布并实施了2部法律、1部条例:2021年9月1日,《数据安全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
运营商不遗余力守护用户隐私安全
滥用算法等于间接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如北京市名谦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元颖所言: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高度开放性、易传播性,网络隐私侵权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极大,而受害人在维权时却往往面临主体难确定、影响难消除、损失难挽回的困境。
好在保护用户隐私上,电信运营商可谓丝毫不含糊。
中国电信
在2021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就展示了行业内首款量子安全通话产品“5G量子加密通话”,大幅提高现有信息系统安全性。
中国移动
于2021年起通过超级SIM打造“号为人,卡为钥匙”的新型安全网关产品,为系统提供安全便捷的网络准入鉴权服务,保护核心数据资产安全。
中国联通
在2021年也积极聚焦到“大安全”领域,推出了SIM密信产品,并已获得国家商用密码产品认证。
用户隐私保护需各方持续跟进
除运营商外,互联网平台更是涉及到大量用户的隐私数据。
对此,腾讯大数据法务合规总经理王小夏表示,应该搭建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和隐私保护团队,通过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流程和健全的安全技术体系,充分保障用户权益,实现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在线环境。
业内律师建议,应要求互联网平台承担更多的个人隐私保护责任。同时,网信部门应当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更为明确的互联网平台管理细则,以便加强监管,明确互联网平台在网络隐私保护领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相应罚则。
另外,互联网用户作为被保护的个体,更应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及时清除终端上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在遭遇疑似信息泄露的情况时,应立刻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
近日的央视《晚间新闻》中的一句短评值得回味:不能让人们觉得在线下不敢做的事到了线上就敢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网络使用者,也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可观的网络经济体系,我们必须把互联网发展纳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轨道,用依法管网的建设意识,培育出趋利避害、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