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到来了。在这新的一年里,三大运营商将如何继续“干架”呢?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都先后开完了2022年的工作会,中国联通的规划也已清晰,三大运营商今年怎么干其实已经相当明确了,比如——
中国电信提出七大举措: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持续打造科技型企业;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决胜数字经济新航道;③加快构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基础;④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激发企业动力活力;⑤增强企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效益效率;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党建引领保障作用。
中国移动则聚焦八大方面:①筑牢转型发展根基,打造新型信息基础设施;②深化基于规模的价值经营,构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③建强科技创新引擎,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④系统优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运营水平;⑤纵深推进改革落地,加快突破体制机制障碍;⑥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人心红利竞争优势;⑦践行央企职责使命,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⑧巩固深化党建成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对比一下,其实在顶层设计上,两大运营商的一级战略是几乎相同的,唯独中国移动结合自己的“守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人心红利”,以加强存量客户经营,而电信、联通处于“攻势”自然无需过度关注存量用户。
顶层设计的一级战略是一回事,但具体在各片战场上怎么打,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试图结合当前政策环境与市场发展趋势,参考赛立信分析的观点,分别从个人、家庭以及政企市场角度出发,对三大运营商在2022年可能面临的新变化做出如下预判。
预判一:个人市场面临增量空间持续缩减的现实,同时也迎来价值经营的新可能。
2021年,在运营商“卡槽经营”的大力推动下,个人用户规模恢复增长。按照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截至10月,全国移动用户规模同比增长了2.5%(去年同期这个数据仅为0.1%),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5.0%(去年同期为1.2%)。
这种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的推动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营商在5G换机升级及多卡槽填充加载的带动下获得新增空间,尤其是多卡槽填充,多以一户多卡或者亲友副卡的形式让号码使用量得到快速增长。
虽然数据结果上有效,且我们预计2022年运营商还会延续这种模式获取新用户,但仍要提出需警惕这种新增模式带来的用户虚增及价值分散风险。
此外,16亿的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及14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红利确实存在见顶趋势,运营商需直面这种增量空间渐微的局面。
在存量侧,用户价值经营的重要性会更上台阶。运营商通过5G升级、合约化、融合化等经营手段不断创造出新的效益。
与此同时,元宇宙概念持续发酵,将增加更多个人应用价值填充的可能性。虽然元宇宙的实际发展还处于其构建起来的宏大概念中的初级阶段,但是其带动的VR/AR、3D等发展热潮,正是目前5G套餐产品中所亟需填充的内容及应用来源。
概念热潮推动市场走向成熟,不断丰富的产品内容在提升用户5G体验的同时,也有效刺激着用户的升级意愿,构成用户价值经营的良性循环。
为此,运营商可从中获得规模之外的用户价值增长新空间,个人市场运营依然存在较大可挖掘潜力。
预判二:家庭市场朝DICT方向集中竞争,智能物联的发展打开连接新空间,老龄化的社会结构要求更多关注银发族需求。
家庭市场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宽带及互联网电视业务的竞争。运营商于2021年打响“智慧家庭”深度融合战争,家庭组网WiFi服务、看家服务、家庭云存储等成为面向家庭客户推送的产品标配内容。
而以“全屋智能”为代表的家庭DICT业务开始萌芽,布局早的运营商已从市场销售中获利,起步稍晚的运营商也开始有方案落地。
预计在2022年,基于“连接+终端/硬件+内容/应用”的家庭DICT发展将更成规模,围绕这块业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这个趋势中,有两个新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由AIoT和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所带来的智能物联发展崛起将为运营商带来除个人用户外新的连接空间。根据此前IDC发布的《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称,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2.3亿台,同比增长14.6%;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将以2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2025年市场出货量将接近5.4亿台。这智能家居出货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对5G+智能物联的大规模需求,5G连接量将迎来突破性增长。
二是由社会老龄化加剧所引起的健康安防/智慧养老等需求需要得到运营商重视。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2.64亿人,占比18.7%;并且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推算,这一数字在2035年时还将上升至4亿。这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将形成智慧家庭服务需求的新主体,而他们的需求显然将更集中在安防/健康/护理等智慧养老服务上,运营商需要重视这个风口并尽早布局。
预判三:政企市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竞争多元、数据安全等挑战。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尤其随着中央及各地不断推进落实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政策,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不断提升。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
在这场数字经济发展及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带动下,将涌现出更多数字化信息化需求空间。
需求主体大到国家、城市、行业,小到企业、家庭、个人;需求方向既涵盖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等ToG场景,也覆盖工业互联网、数字办公、数字运营等ToB场景;需求落地既涉及5G、物联网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同时也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有所要求。
对于运营商来说,数字经济带来的政企业务增长格局将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逐步呈现,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而在近期的2022年,我们可以预见的政企市场主要变化包括:
(1)5G应用场景在运营商的加速部署带动下将得到更广泛的落地实现,网络连接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具体来说,2021年运营商集中布局的5G定制网将在2022年呈现规模化发展,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项目空间将被打开,“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形成更多业务机会点。
(2)云计算服务市场继续蓬勃发展,云网融合朝深度前进。根据IDC相关报告显示,到2024年,在中国将有25%的组织会通过边缘数据与云平台上的应用集成(通过云与通信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来实现)来提高业务灵活性;而云市场格局有“头部云厂商增速放缓,后起之秀增长迅猛”的趋势。对于已在近两年为云网融合发展做出架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等储备的运营商而言,2022年及未来将从云网融合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中小企业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将形成新的蓝海。作为市场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一方面受到政策利好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行业环境、技术发展、残酷竞争等因素推动下对数字化转型有客观需求,但同时又受制于自身规模、资金等因素大部分仍处于转型探索初期。留给运营商的机会主要在于基础连接产品之上的增值应用拓展,“小而美”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是推荐方向。同时运营商也需要面对跨界竞争带来的多元化挑战,针对中小企业的应用产品合作开发能力需要有所储备。
(4)数据安全也是运营商在2022年需要面对的一项新的机会及挑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和《数据安全法》从2021年9月1日起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从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根据IDC的预测,到2024年,数据隐私、安全、放置、使用、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将迫使80%的中国大型企业在自主基础上重组其数据治理流程,数据治理、零信任与隐私计算、云与边缘安全成为企业的刚需。对于运营商来说,这种刚需将形成安全产品的市场空间,是新的机会点。但同样作为大型企业,运营商本身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上具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持续重视并为此投入。
综上所述,2022年运营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既有复杂的一面,又存在不少利好因素,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相信运营商能够把握机遇、直面挑战,2022年的业绩还能在2021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以上分析引用自赛立信的分析,特此说明。
下面聚焦中国移动如何应对2022年其他两大运营商的挑战,如何延续2021年的增长势头,如何实现自我的突破……我认为中国移动将在“发展规模”、“结构调整”、“科创能力”、“运营效率”、“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1. 发展规模
截至10月底,中国移动移动业务客户总数已达9.57亿户,距离十亿关口只有一步之遥,相信2022年开篇,中国移动就将实现十亿客户的运营规模,这在全球通信业是史无前例的,也算是中国移动的一个丰碑。
但客户规模达到十亿,这也意味着,确实已经没有增量空间了,中国移动在基础通信这条赛道上,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二是扩展连接范畴,拓展物与物的连接。就当前看来,这两个选择都在中国移动的规划蓝图中。
此外,中国移动的收入规模也将实现新突破。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经营业绩全面向好,营运收入达到6486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全年营收将超过8600亿元(非官方),净利润872亿元,同比增长6.9%,预计全年利润将超过1150亿元(非官方)。
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中国移动2021年都会达到历史的巅峰值,这里面有5G红利的因素,也有中国移动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当然也有整体行业竞争关系的改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发展将背负更大的压力,如何在客户规模见顶、传统需求见顶等情况下,维持当前的营收、利润规模,同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是一次大考,重点有两个:①继续发挥5G的拉动作用;②实现多元化收入。
2. 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移动的收入结构依然是存在重大风险的,主要表现在移动业务收入比重过大,同时移动业务市场价值在萎缩。一旦移动业务受市场饱和或政策影响而增长乏力,中国移动整体就会受到严重的拖累。
当然,这几年来,中国移动一直在努力调整结构,一直在努力构建面向CHBN的完整业务布局和融合产品体系,使得CHBN业务和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不断提升家庭、政企、新兴市场收入的比重,加快从管道运营商到信息服务商的转变。
从成效上看,效果可以说是显著的,近两年来,中国移动家庭业务(以有线宽带为代表)、政企业务(以移动云为代表)、新兴市场(以海外业务为代表)发展迅猛,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2022年中国移动要做的,依然是持续推进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持续提升家庭、政企、新兴市场收入的比重,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3. 科创能力
如果说前面两点的重点在于“稳”字,稳收入、稳利润,那如何实现“进”呢?关键的落脚就在于科创能力的提升。
近十年来,中国移动最致命的短板是什么?缺乏产品。准确来说是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虽然十年间中国移动几乎每一个风口都紧紧跟上,但由于产品的质量的问题、运营的问题,屡屡败下阵来。
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中国移动内部缺少真正的科创能力。比如,飞信就死于外包。
这几年中国移动是意识到问题的关键的了,靠外包、靠合作引入、靠生态,始终是无法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的。
这两年,中国移动在科技创新上做了很多重大的布局——比如,新增成立了几个产业研究院,打通与产业的连接;成立了“中国移动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开始切入基础核心理论与原创技术研究;成立了“中国移动科协”,广泛开展双创活动、开发者大赛,在公司内部形成创新氛围。
2022年,中国移动的一项关键任务就是继续加强自身创新链的建设,不断强化自身在AICDE、区块链等数智化领域的关键能力,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4. 运营效率
除产品问题外,过去十年中国移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运营效率随企业规模每况愈下,大企业病越来越严重。
第一个表现是,中国移动决策流程太长、部门墙太高、内耗太严重,而这直接影响了市场侧的执行效率。
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移动过去是“划省而治”的竖井式管理,到后来逐渐成立了一大批专业公司,但这些专业公司与省公司之间的协作效率是低下的,专业公司与专业公司之间的协作几乎是空白的,总部与专业公司之间的协作几乎是缺失的,都被简单粗暴的KPI管理取代。
第三个表现是,中国移动对于自身能力的建设和梳理是混乱的,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反复建设,而这也严重影响了其能力的使用和输出。中国移动就像一个拥有深厚内功但却不会施展、随时可能走火入魔的练武之人。
当然,这几年中国移动也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推进了政改、网改、云改、家改、市改等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正是为了理顺内部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以此来提升运营效率。
2022年中国移动的重点:一方面是继续推进深化改革的步伐,真正提升生产力,从改革中要成效、要效率;另一方面是实现内部能力的使用和输出,落脚点在于“技术+业务+数据”智慧中台的建设和运营。
5. 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是中国移动永远无法绕过的问题。
可以说,体制机制中国移动在过去二十年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最大保障,同时也是中国移动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最大限制。
最凸显的矛盾就在于分配机制,作为国企,中国移动的薪酬总额是跟企业经济效益密切挂钩,实行双控,控薪酬总额、控人员编制,而在分配侧,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员工价值评估机制,中国移动大体上依然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大锅饭的特征依然显著。
由于薪酬总额受到限制,而分配机制又趋向平均,这样一来,重点人才的重点激励,成为了中国移动过去最严峻的问题,过去十年,中国移动流失了多少精英骨干?!
当前,中国移动正在充分运用国家的政策,来尝试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比如,双百行动、科改等,都开始在内部专业公司上落地,成效也开始逐步呈现。
2022年,可以预料,中国移动在体制机制的突破上应该会有更多新的尝试,比如在更大层面落实混改等,改革是中国移动必由之路,只有突破了这些层层限制,才有可能吸引、保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吸纳高精尖领军人才。
只有人才到位了,上述的一切工作才有可能落地,中国移动才真正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