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腾讯与阿里的“互联互通”似乎有了新进展。11月底微信曾发布公告称,即日起调整外部链接管理措施。用户在点对点聊天场景(也就是私聊窗口)中将可直接访问外链,同时将在群聊场景下,试行开放电商类外部链接直接访问功能。但从实际使用来看,阿里和腾讯暂未真正联通。笔者近日多次尝试把淘宝链接分享至微信,不管是私聊窗口还是群聊场景,依旧只能复制粘贴如同“火星文”的淘口令。
腾讯和阿里此次“互联互通”,初始动力来自监管层。今年7月,工信部牵头启动为期半年的互联网专项整治行动,“屏蔽网址链接”的行为被认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损害用户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此后,腾讯、阿里陆续释放出“将允许对方进入后花园”的积极信号,但公众迟迟未见具体举措。9月9日,工信部又组织了一场行政指导会,将包括阿里、腾讯、字节、华为、百度、小米、360和网易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悉数邀请到场,提出“各平台必须按照标准,在9月17日前解除屏蔽,否则将采取相应的执法措施”。为了督促互联网平台推进“拆墙”进度,国家网信办又在11月中旬公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互联网平台运营者面向公众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应当为其他互联网平台运营者的即时通信服务提供数据接口,支持不同即时通信服务之间用户数据互通,无正当理由不得限制用户访问其他互联网平台以及向其他互联网平台传输文件”。
一边是国家不断呼吁互联互通,一边是互联网巨头缓慢“拆墙”,究其实质是互联网巨头的价值权衡。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互通意味着流量分流,价值分流。不难想见,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手握中国最大规模用户,一旦允许阿里的电商在其生态中便捷地分享,客观上就有可能分流自身体系内的潜在订单。反之亦然。
流量搏杀对于巨头孵化的项目影响巨大,更不用说中小企业。封闭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客观上会大大限制中小企业的自主选择权。现实中,单个品牌因为腾讯阿里彼此设“墙”,不得不组建不同的运维团队、在不同的平台上推广产品和服务,造成成本增加的状况屡见不鲜。“同一产品、不同体系、体系不通”的尴尬,唯有真正破“墙”才可能彻底消除。
“互联互通”的本质,是重塑互联网开放、健康的生态,这是关乎整个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的大事,不能简单视作几家巨头的博弈,也不能因为有一些阻力就停滞不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到2021年上半年已突破10亿人,数据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已成为核心资源。家大业大的互联网巨头,旗下平台涉足的产品服务基本包揽了公众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出行社交,这些流量如果仅仅在单一平台内循环,必将成为“高墙”而损害其它参与者公平竞争的权利,甚至破坏大的生态。
开放是互联网的“初心”。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互联网领域所有成为巨头的公司,其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无不得益于互联网开放的土壤。作为“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这些巨头也有必要思考:技术应该把精力放在不断完善产品,更好地服务客户,还是设“墙”把客户圈住,把竞争对手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