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三次沉浮,和可能的寒冬

人工智能
如果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也经历了两次低谷。换言之,人工智能的泡沫已经破灭两次了。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这三起两落的历史,从历史中来找寻现在的意义,推导出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

 [[437677]]

如果将眼光放长远一点,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也经历了两次低谷。换言之,人工智能的泡沫已经破灭两次了。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工智能这三起两落的历史,从历史中来找寻现在的意义,推导出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

 

 

 

 

第一次浪潮和第一次低谷:

达特茅斯会议推动了全球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出现,这次浪潮从1956年一直持续到1974年。当时乐观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学界,在算法方面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发明,其中包括一种叫做增强学习的雏形(即贝尔曼公式),增强学习就是谷歌AlphaGo算法核心思想内容。

70年代初,AI遭遇了瓶颈。人们发现逻辑证明器、感知器、增强学习等等只能做很简单、非常专门且很窄的任务,稍微超出范围就无法应对。当时的计算机有限的内存和处理速度不足以解决任何实际的AI问题。研究者们很快发现,要求程序对这个世界具有儿童水平的认识这个要求都太高了——1970年没人能够做出人工智能需要的巨大数据库,也没人知道一个程序怎样才能学到如此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有很多计算复杂度以指数程度增加,这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计算任务。

第二次浪潮和第二次低谷:

在80年代,一类名为“专家系统”的AI程序开始为全世界的公司所采纳,而“知识处理”成为了主流AI研究的焦点。专家系统的能力来自于它们存储的专业知识,知识库系统和知识工程成为了80年代AI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专家系统的实用性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情景,不久后人们对专家系统的狂热追捧转向巨大的失望。另一方面,1987年到1993年现代PC的出现,其费用远远低于专家系统所使用的Symbolics和Lisp等机器。相比于现代PC,专家系统被认为古老陈旧而非常难以维护。于是,政府经费开始下降,寒冬又一次来临。

第三次浪潮:

1993年后,出现了新的数学工具、新的理论和摩尔定律。人工智能也在确定自己的方向,其中一个选择就是要做实用性、功能性的人工智能,这导致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路径。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机器学习算法获得发展,积累的数据量极大丰富,新型芯片和云计算的发展使得可用的计算能力获得飞跃式发展,现代AI的曙光又再次出现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6年3月,谷歌DeepMind研发的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韩国职业九段棋手李世乭。随后,大众开始熟知人工智能,各个领域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

深度学习的发展,让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高潮。技术尤其是算法层面的局限,决定了这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天花板”。深度学习算法带来的“技术红利”,将支撑我们再发展5~10年时间,随后就会遇到瓶颈。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线性积累和间断式突破交替进行的。我们必须要达到一个“技术奇点”,才能实现根本上的突破,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甚至是超级人工智能的水平。大概率的可能性,未来几年人们对人工智能怀有巨大的热情和非理性的期待,但同时会渐渐发觉推进起来越来越费劲,仿佛有个无形的“天花板”挡在那里,迟迟不能获得突破,人们的耐心被渐渐耗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冬天也就来临了。

就一般产业而言,线性发展的成分更重一些,即使产业不能再往前推进了,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产业成熟度。人工智能产业则不同,如果以百分制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程度,人工智能不是从1慢慢发展到100,而是要么是90分以上,要么是10以下。试想一下,你有一个智能助手,如果他的智力水平一直在10岁以下,你能接受么?那样的智能助手更多的是个玩具,不能委以重任,毕竟谁也不会将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小孩子来做。再比如翻译领域,一旦智能系统能够达到人类水平的翻译能力,那将是一次彻底的颠覆,人类翻译员将彻底消失;但是,在没达到那种水平之前,翻译系统基本就是个摆设,你不能通过那套系统来与外国人顺畅的交流,也不能将看到的整段材料马上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人工智能的泡沫,更多的是产业化和商业应用层面的。很多做人工智能应用的企业,如果发现将方案落地的期待落空,那他整个商业价值存在的根基就不存在了,整个产业将会消失,大量企业也会倒闭。

如果真的要面对那样一个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我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 适度降低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期待,理性设定商业模式。企业要仔细评估技术的发展潜力,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寻找并设计一些智能水平不是太高就能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模式,并基于此来构建竞争壁垒。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我们要做好L4在10年内无法实现的心理准备,寻找一些L3级别就能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领域。

第二, 现在就开始准备“过冬的粮草”。泡沫破灭之后,融资会变得越来越难,依据公司本身的造血能力维持基本没戏。所以,现在尽可能的多融资吧,并且在未来几年省着点花,争取能挨过寒冬。

第三, 实行曲线救国策略,发展一些“伪智能”业务,拓展业务领域。如果哪天发现“纯人工智能”这条路走不通,可以考虑发展一些周边产业,只要能带来现金流就行。虽然挂羊头卖狗肉有点缺德,但能保存“革命的火种”,也算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华轩 来源: 图灵TOPIA
相关推荐

2019-08-27 11:06:11

人工智能电脑Google

2023-07-30 15:21:05

人工智能ChatGPT

2017-06-22 10:06:01

AI机器学习马云

2020-07-10 10:21:29

人工智能经济技术

2019-06-06 15:44:21

人工智能寒冬AI

2021-09-27 10:37:36

人工智能AI深度学习

2022-07-04 15:29:59

人工智能机器计算机

2020-09-30 10:40:56

人工智能AI

2022-11-28 13:33:16

2022-06-20 11:05:58

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2023-07-28 09:43:51

2017-07-07 15:29:47

人工智能摄像头

2022-06-27 11:24:20

人工智能术语AI

2018-08-17 15:17:56

人工智能层次极端

2024-01-19 20:36:17

2018-08-13 16:32:06

2017-09-18 15:47:52

2022-02-25 15:59:20

人工智能

2015-10-13 09:42:52

TCP网络协议

2023-10-17 10:20:23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