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位(公众号ID:QbitAI)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出处。
2021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单出炉!
据科睿唯安统计,今年全球共有6602名科学家入选。
其中,国内高被引学者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且这几年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全球高校&机构排名TOP 10中,中科院高被引学者人数位列第2,清华大学排到第8。
在高校入选情况中,苏州大学高被引学者人数达到23人,超越复旦、上海交大;此外,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双非”院校中也有不少高被引学者。
一起来看看这份高被引学者名单。
中科院蝉联全球第二
首先来看看各机构的情况。
今年中科院的高被引学者人数最高,共有194位,再次超越斯坦福蝉联全球第二;清华大学也有58位高被引学者,浙江大学今年则一共有29名高被引学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院校名单中,211高校苏州大学以23名高被引学者的人数,超越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
除了交叉学科人数有13名以外,苏州大学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学者最多,达到了6名。
例如像程亮(引用次数高达1.8w+)、李彦光(引用次数高达3.6w+)教授等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均与比较新兴的纳米科学相关。
这是中国内地机构&高校的前十人数排名:
此外,在一些双非高校中,也有不少入选2021榜单的高被引学者。
包括南方科技大学 (11人)、江苏大学 (9人)、南京工业大学 (8人)在内,高被引学者人数超越了不少如武大(7人)、北航(6人)等985高校。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计算机领域的高被引学者。
计算机人数位列全球第一
今年,我国计算机科学高被引学者人数再次位列全球第一。
计算机学科榜单的高被引学者比较分散,像清华大学就只有戴凌龙教授1人上榜,但像太原科技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均有2~3人上榜。
此外,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有高被引学者在名单中。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并非所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者都会被分到“计算机科学”中。
有不少计算机领域的学者,被划分到了交叉学科等其他领域中。
例如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系(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的陈怡然教授,今年也位列高被引学者榜单上。
从榜单官网来看,他所在的领域属于“交叉学科”。
因此,没有登上计算机榜单的教授,有相当一部分可能被分到了交叉学科、或是工程等其他领域。
此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会有一些每年基本都上榜的学者。
例如来自四川大学的徐泽水教授,已经多次位列计算机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中。
即使在去年论文量只有4篇、今年尚未公开论文的情况下,凭借过去论文的影响力也再次登上了2021年的高被引学者名单。
也有一些新上榜的学者,例如太原科技大学的蔡星娟教授,就登上今年计算机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榜单。
从她的履历来看,这几年均有发表不少ESI高被引论文。
所以,这份榜单究竟是如何评选出高被引学者的?
入选标准?
科睿唯安这份“高被引学者”榜单评选,主要也是根据ESI标准。
ESI,全称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权威基本科学指标。
整体来说,这份榜单会根据ESI,罗列出21个领域中,“高被引论文”和“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综合达到前1%的学者。
由于各学科论文的引用频次并不相同,因此高被引学者会被划分到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评选。
例如,临床医学的平均引用次数非常高,但药理学的引用次数很低,因此不能用统一的论文次数来进行评估。
至于交叉学科的评估方式,本质上也需要看其中一个学科的影响力。例如,如果你是数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那么你的数学或物理学科,至少要有一个达到该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标准。
除此之外,今年科睿唯安还修改了一个评选标准:
此前,在高被引论文中,作者机构地址中超过30个的论文会被删除。今年这一标准变得更加严格,但凡作者或团体作者超过30个的论文,同样会被从计量中删除。
因此,如果一个机构发表论文时喜欢带上大量作者,那么这种论文就难以入选到作者的高被引论文中。
对2021高被引学者名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下方地址查看完整版。
完整名单:
https://recognition.webofscience.com/awards/highly-cited/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