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最近实在是太火了,Facebook改名Meta,国内外各种投资、融资。“元宇宙”的支持者很多,反对者也很多,很多人认为,元宇宙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骗局,以现有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之前介绍了“元宇宙”为什么是骗局,今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面,即元宇宙是如何实现的?
电影中的“元宇宙”
关于“元宇宙”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一词汇来自科幻作家史蒂文森1992年创作的小说《雪崩》。
在《雪崩》中,作者描述了一个荒诞的赛博朋克世界,以此让人们注意资本主义与无管控的科技进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元宇宙”概念出现,为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此,一系列现实与平行虚拟网络世界的概念迅速被作家们采用,并且沿用了史蒂文森对其的称呼“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在随后的几部科幻电影中迅速成熟定型。
1982年由史蒂文·斯伯吉尔指导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可能是最早的一部元宇宙电影。该作品讲述了主角凯文为了证实公司最热门的电子游戏,是同事从他那里偷走的,被迫进入自己所开发的游戏中作战的故事。
“元宇宙”概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被大众所熟知是在电影《头号玩家》上映后。
《头号玩家》描述了一个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2045年现实世界处于濒临崩溃的圆边缘,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绿洲”,只需戴上VR头盔,就能以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进入虚拟世界。
除了以玩家视角切入,描绘“元宇宙”及剧情走向外,还出现了以NPC视角的电影《失控玩家》,故事讲述的是主角发现自己竟是大型游戏的NPC后,揭露游戏厂商老板阴谋,拯救“元宇宙”的故事。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涉及“元宇宙”概念的电影,对“元宇宙”的描绘都极为相似:
- 用户能快速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却又与现实世界一样,遵守自定义的规则的秩序,并且沉浸感极强。
- 进入虚拟世界后,会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份
- “元宇宙”只是平台,本身不生产也不产生任何东西,所有的“内容”均由用户产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虚拟社会。
现实中的元宇宙
与科幻电影一样,元宇宙公司致力于打造一个类似《头号玩家》中的虚拟世界,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几乎不可能做到,“元宇宙”前途光明但路途遥远。
扎克伯格说:“元宇宙落地,至少要10-15年的时间。”事实可能如此,也可能要更长的时间。目前科技公司能做的,就是以“元宇宙”为大战略方向,努力完善自己的产品,打造元宇宙产品矩阵。
我们以国内两家公司字节跳动和腾讯为例。
字节跳动
今年4月20日,字节调动投资手机游戏开发商“代码乾坤”,开始布局元宇宙。
字节跳动经过过年的积累,已经建立庞大的内容运营体系,其产品TikTok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短视频平台。其强大的内容运营体系,与元宇宙的内容生产体系较为相似。
此外,字节跳动已经具备探索元宇宙所需的技术储备,根据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数据,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八个领域,字节跳动已经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
腾讯
以社交和游戏见长的腾讯,在元宇宙的打造上,同样具备很大的优势,同时腾讯还拥有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PGC内容平台,20多年的积累,让腾讯已经具备元宇宙的初始形态。
从虚拟走向现实
怎么创造“元宇宙”是一个现实难题,一步就位显然不可能,目前可行的方案是,基于自家产品的矩阵,不断优化往“元宇宙”上靠。
例如如何打造一款音乐产品,让用户身临其境,产生与现场看音乐会一样的感觉?社交产品,如何让用户产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由点及面,实现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无缝衔接,用户听完一场音乐会,不需要摘掉VR头盔,立马可以与远在异地的朋友,面对面交流?
元宇宙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并非没有道理,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是元宇宙的低级形态,缺少沉浸感、统一的经济系统,也许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真正的元宇宙才会诞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