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改名Meta,致使其股票下跌,但“元宇宙”概念又火了起来。
与前投身VR和短视频不同,这一次扎克伯格直接改了公司的名字,一副誓要押注“元宇宙”的样子。
那么,Facebook为什么非要改名呢?“元宇宙”又是什么东西?它能给扎克伯格带来什么?
主动改名
有一天,扎克伯格的华裔老婆普莉希拉·陈对他说:“Facebook的中文音译是‘非死不可’,不换个吉利点的名字,很难进入中国市场。”
扎克伯格好奇地问:“那你觉得改成什么名字好点?”
普莉希拉·陈关掉李佳琪的直播间,说:“要不叫‘买它’?”
开个小玩笑,大型企业其实极少出现更名的情况,即便有,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迫的。
比如New Balance在港台地区一直被称为“纽巴伦”,在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时,因为这一名称已经在内地注册,不得不使用“新百伦”这一名称。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软件Skype,但因为其商标与名称与英国天空广播集团过于相似,不得不使用其他名称。
主动重新命名的大型企业有,但极少见。较为出名的更名事件发生在2018年,早年沃尔玛的英文全称为“Wal-Mart Stores Inc”,为了更符合公司一贯的“消费者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沃尔玛购物”的愿景,将“Stores”一词去掉。
与沃尔玛改名目的不同,Facebook改名更多是因为“名字太土”的缘故。
Facebook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大学和预科学校,会将花名册印发给学校里的学生和教职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
起初,Facebook仅供哈佛学院的学生使用,因此得名。后来注册用户逐渐扩展到其他高校,最终成功建立起庞大的社会化网络。
扎克伯格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花名册”,居然能变成一座图书馆。穿着冬天的棉衣,戴着夏天的凉帽,太不合时宜。
相比Facebook,“Meta”显得高大上许多,可以说抢占了未来命名制高点。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元编程”、“元设计”、“元宇宙”等等。Meta就是一个前缀,可以连接很多名词,产生新的意思。
理论上,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和Meta擦出火花,将已经有的事物高大上化。阿里巴巴可以说成meta-business、苹果可以说成meta-terminal……
扎克伯格与元宇宙
2021年7月份,扎克伯格曾经对外表示,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Facebook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除Facebook外,谷歌、亚马逊、迪士尼等巨头,也都对元宇宙进行战略布局。国内巨头企业腾讯,也敏锐察觉到元宇宙的机遇。2020年底,马化腾提出“全真互联网”的概念,称其能够“由实入虚,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
“元宇宙”概念,似乎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今年年初游戏公司Roblox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将元宇宙概念写进上市招股书的公司,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
国外、国内多家企业均有依靠“元宇宙”概念金融融资的例子。
那么,“元宇宙”到底是个啥?
“元宇宙”最早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雪崩》小说中。
书中,尼尔·史蒂芬森描述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所有现实世界的人,在元宇宙都有一个“网络分身。”
按照“元宇宙第一股”Roblox的说法,一个真正元宇宙产品要具备八个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在元宇宙中,每个现实世界的人,都有一个虚拟身份,拥有真人或者AI朋友,元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同步发生的,没有异步性或延迟,而且提供丰富、差异化的内容。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元宇宙,拥有复杂的经济系统,并创造出虚拟文明、数字文明。
可以看出,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这样强大的系统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也是“元宇宙”饱受争议的原因。
Facebook困局与野心
Facebook改名,可以看出扎克伯格的野心,侧面也反应了Facebook当下的困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Facebook的发展比起许多互联网巨头逊色了许多。当然,并不能说Facebook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伍了,但好像玩法没有打开。
人工智能时代Facebook投入很大,基础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亦有Yann Lecun等大牛坐镇,但一直找不到好的落地点,AI虽然也能帮助公司赚钱,但发挥空间有限。
而对比起上面两波技术浪潮,元宇宙的格局就显得很大了。Facebook很有野心,基于屏幕的社交,应用等等功能,确实已经饱和了。这里的饱和是指,大家都做平台,通过多年竞争,确实没有什么太大可能看到新的发展机会。而基于AR/VR的应用,依然缺少平台级的公司和应用。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 Connect大会说,Meta将在社交、游戏、工作、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力,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野心不小啊。这么看来,扎克伯格想做的,不仅仅是《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这种游戏世界,而是比这个更大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