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工智能热潮开始兴起的一刻起,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了该行业中的“主旋律”。基于此,各大科技公司开始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发力。
近年来,随着算法、算力等关键要素的突破,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开始入局人工智能领域,而该领域存在的人才的稀缺及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却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瓶颈。
人工智能人才到底有多稀缺?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工智能相关职位平均年薪达到30万-60万元,从业时间较长者可达百万。
另据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指数较去年增长103%。其中,算法工程师、Java工程师、产品经理为行业招聘需求最大的职位前三位。相比于2020年,算法工程师由人工智能行业招聘热度第三位跃升至榜首。据测算,算法人才缺口达170万。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基础学科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
2020年3月,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提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给予长期支持,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等重大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
AI人才培养 科技企业在行动
不仅如此,各大科技企业也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力。
10月23日,在北京大学新工科国际论坛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未来5年,百度将为社会培养500万AI人才,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作出贡献。
实际上,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可以说是深耕已久,在招揽人工智能人才方面自然是不遗余力。早在2011年,百度就开始在硅谷设立研发机构,招募世界顶尖人才共同研究前沿科技,寻求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地位。
另外,在近两年,百度还面向校园,不断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20年底,百度飞桨全新发布“大航海”计划,其中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启航”计划提出,飞桨将在三年内投入总价值5亿元的资金与资源,深度合作全国500所高校,联合培训5000位AI师资,助力培养50万AI学子。
2021年9月,百度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国内首套产教融合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共享各类智库教材、题库、课程等资源;同时,双方将在师资培训及学生实践基地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进师资培训活动组织和落地。
除了百度之外,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开启了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人才成长提供助力。
2015年,阿里云推出阿里云大学计划,致力于建设从IT时代向DT时代转型过程中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安全等领域的一所创新人才工厂。2020年,阿里云大学提出了“数智化人才”建设方案,同时发布人工智能学院升级计划,升级计划基于阿里云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实践以及人才培养经验,阿里云大学携手达摩院、机器学习PAI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团队,升级“阿里云人工智能学院”,为高校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2020年,腾讯AI Lab携手《王者荣耀》联合构建了AI多智能体与复杂决策开放研究平台——“开悟”,在依托腾讯AI Lab和《王者荣耀》在算法、数据(脱敏)、算力方面的核心优势,为学术研究人员和算法开发者开放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平台。同时,“开悟”将会进一步延展平台承载力,推进AI与教育融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才能,为人工智能生态贡献跨学科技术、跨界人才和多方资源。
2021年4月,腾讯与各级院校、教育机构、合作伙伴,携手推出“光合计划2.0”,助力培养10000名人工智能教师,利用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与腾讯云大学的能力帮助基础教育和高校教师掌握AI教学的能力,助力各年龄段AI教学的普及。
为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华为云在2020年携手国内顶尖高校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发布了“AI十百千”“AI产学研”“AI俱乐部”“AI训练营”“AI人才汇”五大AI人才培养计划。
此外,华为还与高校合作编写了9本实践类教材,同时也在积极参与教育部各教指委的实践类教材的编写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高校合作,而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高校可依托企业的应用优势,企业可借助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
写在最后:
总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非常重视科技与创新。当然,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人才。
相信,随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变得越发密切,人才培养系统将更加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