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致贺信并指出,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他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的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方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平台和本次论坛,共谋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合力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实现跨境流动,不仅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有助于促进国际投资、贸易的往来和合作。大数据跨境流动是必然趋势,但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很大的考验。
“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大背景下,成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意义重大,这是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层面来看,国际交往,包括国际产业合作、援助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相应情况进行精准研判和匹配,使工作更加有成效。从经贸合作来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和构建,离不开大数据这些技术的支撑。在经贸合作中,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快催生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出现。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5年9月25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审议通过的,它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169个相关具体目标,其重点是:消除贫困和饥饿,促进经济增长;全面推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应如何推进这些目标实现?
可能会分区域、分产业逐步去推进。欧阳日辉分析认为,从区域发展来看,可能先在几个国家类似结成联盟方式,联盟国家之间先进行数据跨境流动,然后再不断地探索发展,不断地扩大区域。从行业来看,可能会从比较容易、比较成熟的领域开始,比如,经贸往来当中物流供应链这一块可能会率先推进。
欧阳日辉说,国与国之间在实现数据跨境流动中如何防范风险、确保数据安全是很大的考验。
对于数据安全防范,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向本报记者表示,数据从可用到可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海量数据到来之后,我们有了广泛的数据源,同时也容易带来非可信数据干扰等风险。信息、数据共享的前提是数据安全。从可用数据到可信数据的使用,是一个安全防范的过程。未来我们在数据运行中对感知、传输、决策、执行四个环节都要有安全防范。
“我国在大数据研发、应用和安全防范方面还是有一定优势。”刘大成认为,首先,我们有丰富的人口资源、超大规模的产业基础,大数据产生的来源极其丰富,它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起到了来源最海量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续的算法、算力和知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储备、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这样一来,大数据研发既有市场需求,又能够助力算法和知识的形成,同时又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地将传统产业融入到现代数字经济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供需的精准匹配,也为我们实现控制“双碳”、减少资源的耗费起到重大作用。此外,我国政府对资源调配有很强的调控能力,既有市场行为,又有行政调控能力,在数据安全防范上应该发挥优势。
“所以,我们既要牢牢发挥市场无形之手所带来的活力,又要合理运用行政有形之手防范和干预非正常、非正确、非可信信息的干扰,全力做好数据安全防范。”刘大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