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概念,而是一种商业上的手腕,指的是网络商家通过大数据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然后通过其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对某平台使用次数较多的客户,进而实行抬价,商家借机达到差别化价格策略。
大数据杀熟针对的多是对平台信任度和黏性较高的“老用户”或者“会员”,平台利用了他们一般不会去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给予差别定价,以实现平台利润的最大化。
日常生活中的大数据杀熟的情形很多,比如通过平台购买机票、预订酒店时遭遇平台、电商“杀熟”。近日,林先生反映,其最近一直在同一网站购买机票,是该平台的VIP客户,但最近和同事出差,发现两人订票的票价不一样,其机票票价比平时很少用该平台订票的同事高了几十块。又有王女士反映,其经常在平台上定的外卖,还是该平台的会员,但最近和同事一起定同一家店的外卖时,发现同样的菜自己的比同事的要贵几块。
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那么“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呢?首先,这种“杀熟”的方式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隐私权等正当权益,也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诚信原则。其次,“杀熟”背后还隐含着价格欺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被侵害的消费者的这些权利,以及采用哪些救济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一,侵犯了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知情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刻针对不同人出现价格不同的情况,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其定价的形成机制,这样消费者才能够决定以哪种方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
第二,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同一时刻不同人获得不同的价格显然违反了价格合理的公平交易条件,构成了价格歧视。
第三,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上述案例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并使用个人信息形成针对性的价格,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
第四、对消费者价格欺诈。
根据原国家计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的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上述案例中的行为已然构成了价格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对于这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赔偿损失;7、赔礼道歉;8、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停止侵害,停止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赔偿使用个人信息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并要求赔礼道歉。
大数据杀熟越来越常见,一方面是利益驱动使然。另一方面,由于平台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对消费者拥有压倒性优势。为此,消费者遭遇“杀熟”,面临着举证不易、维权困难。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随意授权平台或者APP采集自己的个人信息。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使用不同账号、不同设备对平台进行比价,对存在大数据杀熟的平台,应及时向网络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举报,必要时,还可以提起诉讼,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