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从Google辞职?

新闻
今天分享一名前谷歌工程师,下定决定从谷歌离职,离开目前这个安稳的环境,去做一些新探索的心里路程。

[[418883]]

图片来自 Pexels

每当我身边的朋友听到我从 Google 辞职的消息,都会不约而同地问我:“那么,接下来你打算去哪儿?”

“哪儿都不去。”

“所以,你打算开公司?”

“不。”

“那么,你打算干什么?”

话语之间暗含的问题是:“你打算如何赚钱?”老实说,我还不知道。

我想开始一段新生活,至于谋生的问题还没有具体打算。但是他们都不相信。

如果没有找好下家,谁会从 Google 辞职?是被解雇了吗?还是不想透漏商业秘密?

然而,实际情况非常简单:我在做长期的打算。我坚信,如果我专心巩固自己的基础实力,就能爬到更高的位置,并享受沿途的风景。

虽然我非常坚定自己的决定,但他们总是不相信我,这让我很烦恼。我在意的不是他们是否信任我,而是他们没有理解我的计划。

爱因斯坦曾说过:

如果你无法通过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某件事情,则说明你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多。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提炼我的想法,分享我的经验。

01有目标的生活

良好的决策都需要健全的框架。如果想建立生活的目标,就必须先搞清楚生活的意义。

这是一项很有必要的投资,它不仅能够帮助我实现飞跃,而且也是将来评估决策的标准。

注意:这是我个人的定义。我并不敢断言这种方式适合于每个人,而且我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觉得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这是我对自己多年以来的错误、遗憾以及珍贵回忆的反思。虽然还不够完整,但我会进行验证并不断迭代更新。

①健康与快乐

长期拥有理智且充实的生活。体验丰富的生活,享受过程。这需要清晰的头脑、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充满活力。必须管理负面情绪和精力状况。健康的身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

②效率

做正确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腾出时间来做重要的事情。这需要划分优先级,提高专注力和生产力。

必须控制精力分散、拖延症以及无精打采。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以及对负面情绪的适应力是基础。

③关系

与朋友和家人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联系。重质而非量。

④经历

增加人生阅历。人生苦短,要经历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不尽力去尝试?工作日埋头于工作,周末空闲时间看电视和刷朋友圈,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

我的愿望清单上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建造自己的房子,徒步穿越巴拉契亚小径,做一部单口喜剧节目等等。

⑤影响力

共同建造更美好的世界。天地广袤,世事瞬息万变,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而应该不懈地追求进步。这一直激励着我,我认为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我的责任。

[[418885]]

02工作不适合我

由于我建立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因此传统的工作不再适合我。普通的工作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

在 Google 工作虽然有各种好处,比如金钱、地位、成功、各项福利,但这些并不是定义有意义的生活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这种工作的很多方面与我的目标发生了冲突。这不是 Google 特有的问题。

虽然 Google 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让我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但这还不够,即使“最好”的工作也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因此,我别无选择,只能开辟自己的道路。

全职工作会限制我的时间,而且还会限制我所能拥有的经验。一份全职的生活会强加给我一张时间表,我所有的生活都必须围绕这张时间表。

每一个涉及时间的决定都必须优先考虑工作。这意味着实际上我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更像是从老板那里借来的。即使他们慷慨地给予我宝贵的假期,也必须获得使用的许可。

有些老板比较仁慈,所以晚上和周末不必加班,但前提是我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而且我也没有任何选择。我不能每周只工作 20 个小时,也不能每年夏天休 3 个月的假。一天不上班都不行。

由于生活的时间被做了明确的分割,我只有晚上的 4 个小时和周末两天,因此几乎没有独享的宝贵时间。

有人可能会说:“剩下的时间还有很多。”从理论上来说,没错。

但在实践中,工作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工作之余,根本没有精力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会告诉自己,辛苦了一天,我什么都不想干,我需要充电。于是,我就会躺下来刷剧。但这只是一种逃避,并不是解决方案。疲惫感会影响我的幸福和效率。

如果说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那么工作之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自由,那么意义又何在呢?

还有人可能会说:“你应该努力让自己充满活力。”当然,我可以更加努力,然而工作的一些基本性质限制了我的灵感。

首先,工作很单调。专业化的工作缺少创造力和多样性,而这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其次,缺乏选择。如果情况好一点,我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这些自主权都有明确的界限。

就像乔布斯所说:“大人们总是会告诉你,不要去打破条条框框”。

遇到情况比较差的时候,我就只能唯命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必须激励自己去做一些没有选择或忍受认知失调的工作。这是一个双输的命题,因为动机必须是内在的。

此外,有些公司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原则背道而驰。业务影响才是重中之重,而社会公益只是锦上添花。

口头上说不要误会,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产品对人们的影响。但是,在制定决策时,业务影响和社会公益永远不会被公平对待。

双赢固然理想,但就算只有业务影响也够了。而采用数据驱动的公司会故意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可以增加股东的价值,而且很容易量化。

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如果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不是优化的目标,则得到的结果也必然不佳。

[[418886]]

03失去的东西

我肯定会失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从稳定的薪水到物质享受。然而,享受这些需要付出诸多代价,这促使我做出了辞职的决定。

稳定的薪水提供了我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稳定性。即使拥有一家成功的企业,本质上也是不可预测的。

这个月盈利,说不好下个月就亏损了。你要为公司的成功与失败负责。

在传统的工作中,你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虽然这种安全感在短期内会让人觉得很舒适,但从长远来看,你付出了独立的代价。当你依靠别人谋生时,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只有通过其他方式谋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到那个时候,工作就成为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宿命。

而其他福利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比如美味、营养且免费的美食,设备齐全的健身房,经验丰富的教练授课,充满活力的办公空间,定期与思想领袖、艺术家和运动员交谈,当然还有按摩。

Google 有一个“很伟大的福利”:每年为员工提供一次免费按摩(价值 60 美元),作为回报,员工需要承受无限的工作压力。

好了,我有点跑题了。虽然这些福利非常诱人,但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再多的休息室、寿司和名人演讲都无法填补没有成就感的工作留下的空白。

[[418887]]

04下一步的计划

我的想法是,专注享受过程,其他的一切都随缘。

这与我过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前的我只注重结果,所以最后大失所望。我觉得我们应该专注于基础,首先保证健康开心的生活,然后才是事业。

①打好基础

这里的基础指的是健康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我们事半功倍,相反坏习惯会拖累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基础,因为改变习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坚持好习惯其实很简单。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中精力一次只培养几个健康的习惯:

  • 基本习惯:每个新习惯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轻松地培养其他习惯,并最终形成乘数效应或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 坚持锻炼新习惯:每个新习惯都是反馈循环中的一个数据点,可以帮助我培养建立好习惯的技能。

②健康与快乐

我不打算一开始就确定“正确”的习惯,而是从某个切入点入手,并通过紧密的反馈循环进行迭代。

在这个过程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每周我都会自我反省,并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将学习到的经验付诸实践。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我反思的问题:

  • 当前状态:我满意吗?我是否理智且专注?
  • 挑战:我是否经历了负面情绪或低能量?为什么?
  • 改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某个习惯吗?如果没有,哪些新习惯可以帮助我克服这些障碍?

我打算从下面这一系列习惯入手:

  • 健康饮食有助于长寿和提高精力水平。
  • 冥想有助于集中精力以及平复心情。(每天两次)
  • 锻炼可以延长寿命、减轻压力和保持头脑清醒。(每周三次)
  • 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长寿和提高精力水平。(每天 8 个小时)
  • 日记可以管理好情绪并培养积极性。(一天一次)

有人可能会说:“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道你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培养这些习惯吗?”

理论上来说,可以。但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不是因为我没有尝试过。我知道这些习惯不算多,但是维持习惯需要时间和精力。

我也曾尝试过一段时间,但我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将这些习惯稳定地坚持下去。

有时,我不得不做选择:工作还是我的幸福,究竟哪个更重要?

③效率

做正确的事情。最常见的失败模式是没有完成任何计划,或被忙碌的工作淹没,无法腾出时间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做正确的事情需要确保两点:划分优先级(正确的事情)和执行(做)。

  • 为了确定“正确的事情”,我需要全面了解所有的任务以及划分优先级的过程。
  • 为了“做”,我需要腾出时间来行动,并克服旧的坏习惯:无精打采、拖延症以及精力分散。

这些话听起来有点模糊,那是因为我还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我只有一个问题陈述和一组要求。我的计划是通过迭代发现解决方案,并以这些要求作为标准。

因为没有任务就无法测试生产力系统,因此我会做几件事情来测试我的效率。

主要目标是磨练能够提高效率的技能,因为这是一项可转移的技能,也是受益最大的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本身的成功也是一大好处。这篇博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迫使我培养自己的生产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完善自己的想法(又一个反馈循环)并锻炼我的创造力。

与之前的目标类似,我会通过紧密的反馈循环来加速我的进步。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我每周进行反思的问题:

  • 当前状态:我做了什么?什么方法有效?
  • 挑战:我给哪些任务划分了错误的优先级?工作上的主要阻力是什么?
  • 改正: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某个习惯吗?如果没有,哪些新习惯可以帮助我克服这些障碍?

④关系、经历、影响力

在这个阶段,我的大部分精力都会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也希望通过以下努力让整个过程更加愉快。

人际关系:每周我都会积极地联系一些非本地的朋友。之所以强调非本地,是为了帮助我加强与周围或附近的朋友之外的人员之间的联系。

经历:这次自我提升之旅本身很新颖、很刺激。我的博客也收获了很多。以前我从未从事过写作,但这一次我的博客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取得联系,这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影响:我希望自己的博客能够让其他人反思自己的人生。

[[418888]]

05接下来的计划

下面,我们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如何维持生计?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原因如下:

  • 我不看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因为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在金钱和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我还是不开心。
  • 我的人生还很漫长。我存了很多钱,而且生活开销不大,也没有房贷的压力。
  • 我单身,所以没有家庭的负担。我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冒险。很多年长的同事都说,此生最大的遗憾就在于此,他们希望在建立家庭和承担起房贷的压力之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虽然我不知道该如何赚钱,但是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问题领域已有了一些明确的想法。

在反思为何无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直接的原因:我与技术之间有着不健康的关系。

从社交媒体的心理健康缺陷,到严重影响效率的智能手机无处不在,这些成为了我发展人际关系和积累技术经验的阻力,而这也是普遍流行的一个问题。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我们,我们的父母,甚至还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

我们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决。

我的计划是,在今后的生活中更有目标地使用技术,我相信我的学习可以为其他人提供价值。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中有许多价值值得创造和捕捉。

损失:从 Google 辞职是一项实验,好处无限多,但同时也有一些损失。

我唯一的成本是机会成本,而回报是无限丰富的生活。我称之为实验,是因为我承认也许我无法拥有一切,也许我把今后的生活想象的太理想了,也许我太不懂得珍惜以前的生活了。

然而,即使失败也算是一次小的成功。如果到头来,我不得不回去工作,那么我也会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因为我拥有健康、快乐、高效的生活。

此外,在经历过两个极端之后,我就能够更好地平衡两方面,而且也不会再纠结“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即便是出现最坏的情况,也无所谓,因为:

雨果: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作者:Suket Karnawat,CSDN 弯月翻译

编辑:陶家龙

出处:https://suketk.com/why-i-quit-google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suketk
相关推荐

2010-11-02 14:31:44

Google Maps

2021-02-07 10:17:22

项目架构技术管理

2010-03-09 13:16:11

LinuxWindows

2013-06-18 10:55:26

PhoneGap

2021-09-07 17:22:43

阿里巴巴辞职高薪

2022-11-30 10:08:14

2021-05-10 09:35:58

Kubernetes节点Join

2019-11-20 09:00:52

Linux 开发操作系统

2016-05-18 10:15:25

PythonNode.js

2018-11-03 16:49:22

大数据互了网人工智能

2020-05-21 11:23:08

微软LinuxWindows

2015-08-13 13:24:53

Google重组

2009-07-09 08:46:39

谷歌操作系统

2015-08-12 09:33:32

2012-07-19 09:31:48

googleGOOGLE CEO雅虎

2020-07-17 14:06:36

Scrum敏捷团队

2012-02-28 09:11:51

语言Lua

2012-04-04 22:07:12

Android

2023-03-20 22:48:25

RocketMQ源码消息

2013-08-05 11:15:45

GoogleNexus系列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