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说过,人类创造智能机器的努力威胁自身生存。
这种担忧在影视作品中也可以常常看到,像《终结者》、《黑客帝国》等电影就描绘了一个恐怖的或者灰暗的未来。人类被奴役,被赶尽杀绝,或者被当作宠物圈养起来。影视作品是为了追求惊人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场景很难会发生,对于人工智能的过度恐慌都是杞人忧天的行为。
随着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引起了社会变革。
因为机器的广泛使用让很多手工业者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于是当时的工人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破坏机器。但是若干年之后的今天看,工人因机器导致大量失业了吗?没有!反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七十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九十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因为人工智能的大量出现和渗透,使人类大脑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从而引发更具规模的变革。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有学者总结目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七大技能,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还无法通过技术或算法达到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否定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的原因所在。
一是讲故事的沟通能力;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内容;三是对场景理解的能力;是多层次的情感处理的能力;五是因材施教;六是兼备人际的强关系弱关系;七是伦理和道德的判断。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应用在目前取得的成果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个非自主意识的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实现自我意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提升技术,优化算法,不断提升机器学习和辅助的能力。
因而,我们不应该去问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或者计算机能否赢得图灵的模仿游戏这类问题,我们需要机器来做那些人类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这才是关于人工智能需要去研究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向惠及人类的实践应用发展。
所以,停止关心机器取代人类的问题,将关注点聚焦在机器如何辅助我们的实践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