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正值美苏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避免自己的计算机被炸毁,导致整个网络瘫痪,于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建设了一个军用网,保证即便部分计算机被袭击摧毁,其他部分仍然正常通信和联系。
这个军用网络,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帕网。”
最初阿帕网只连接4台计算机,到70年代,连接计算机数量已经达到几十台。当时阿帕网有很多局限性,比如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不能互相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PPA又启动了新的研究项目,设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互联。
“互联网”便由此诞生。
早期,阿帕网采用的是一种名为NCP的网络协议,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用户对网络需求的不断提高,这种协议已经不能充分支持阿帕网。
NCP协议有一个很大硬伤,它只能用于同构环境中。
什么叫同构环境?
意思就是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不能和MacOS操作系统的用户进行通信,也不能和Android 的用户通信。
无疑这样会大大限制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使用体验也极为不好。
在当时,计算机的种类五花八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使用的语言也不同,他们之间不能互相通信,信息的传达很不方便。
当时的阿帕网设计者们,急需一种新的协议,改变这一局面。
这个重任,落在当时就职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的罗伯特·卡恩,以及他的工作伙伴温特·瑟夫身上。
罗伯特·卡恩和温特·瑟夫后来被称为互联网之父,是现代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科学家。
为了开发和设计新的协议,他们绞尽脑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卡恩和瑟夫带着研究成果,在IEE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分组交换的网络通信协议》的论文,正式提出TCP/IP,用以实现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联。
为了验证TCP/IP协议的可用性,卡恩和瑟夫做了一个实验,将一个数据包从一端发出,经过10万千米的旅程后达到服务端。
这个传输过程,数据包没有丢失一个字节!
但是,与绝大多数新技术或标准刚发布的时候一样,TCP/IP诞生之初,受到很多人的强烈抵制。特别是标准化组织ISO推出了著名的ISO七层模型,显得比较简陋的TCP/IP又被强烈鄙视了一番。
但卡恩和瑟夫没有放弃,经过4年时间的不断改进,TCP/IP协议终于完成了基础架构的搭建。
IP协议为每一台联网的设备分配一个地址,TCP则负责发现传输问题。
TCP/IP的发展一直是阻碍重重,卡恩和瑟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终于,在1983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决定淘汰NCP协议,TCP/IP取而代之。
从论文发表,到正式被采用,整整过去了近10年的时间。
卡恩和瑟夫并没有将TCP/IP占为己有,而是很大方的免费供所有计算机厂家使用,这才造就了如今的互联网。
到上世纪90年代,TCP/IP协议得以大范围推广,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石。
2004年享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颁给了罗伯特·卡恩,以表彰罗伯特·卡恩对互联网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