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运营商一直在与“管道化”战斗。
MPLS、SDN… 一直探索能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的运营网络,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梦想。
云时代,云成为了中心。SD-WAN兴起。去管道化,越来越难。
但是,SRv6的出现,又燃起了希望。
SRv6带来的曙光
云计算兴起,各类应用纷纷上云,云变成了巨大的虹吸壶,各类资源不断的向云集中。
而基于SD-WAN就像云伸出去的,看不见的吸管,overlay在一切网络上,虹吸着各类资源。
对于运营商,“云深不知处,唯见流量增”。
彻底成了管道,不知道用户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云端发生了什么,只是看到网络流量飞速增长。只能靠部署DPI去窥探,贵且不精细。
SRv6的出席,给了改变这种局面的希望:
- SRv6报文自身有非常丰富的可编程空间,使得运营商可以更精细化的标识业务,并基于标识做调度。
当下热门的基于SRv6技术的APN6(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king)技术,就是想实现这种标识和调度。
通俗的讲,SRv6让运营商可以卡住“入口”,做管道控制了。交钱,可以走大路;不交钱,不知道走啥路。
Qos经营,其实是人性的经营:不患寡而患不均。
越是可以细分等级,这种经营的效果就越明显。
SRv6给了“管道控制云”的可能。
以上,是美好的梦想。
当前,SRv6的发展,似乎陷入了困境。
SRv6的技术、产业困境
国家层面大力推广IPv6,给SRv6做了很好的基础铺垫。
但是,SRv6技术标准进展较慢,头压缩技术存在分歧。
SRv6已经形成RFC的标准有两个:
- IPv6 Segment Routing Header (SRH) RFC 8754
- SRv6 Network Programming RFC 8986
其他还都在draft阶段。
SRv6头压缩技术两个标准也未统一:G-SID、uSID
技术标准的缓慢、技术分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而是造成了众多中小厂商,无法快速投入研发。这类厂商在IETF没有影响力,一般都是标准的跟随者。
没有大量中小厂商的参与,仅靠三四个大厂,是很难形成SRv6繁荣局面的。
前期,中国移动发布《弹性SD-WAN技术白皮书》,提到了众多方案,基本上都需要末端CPE设备支持SRv6:
末端CPE设备,是众多中小厂商的主场。
简化协议,标准化技术要求,推动大量中小厂商参与SRv6研发,是当前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只有三四个大厂可以做的SRv6 CPE,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
"谁执牛耳"的困境
技术的推动,需要三大运营商合力。
和则共赢、分则俱伤。5G前传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目前国内三家SRv6的态度仍扑朔迷离,这也是造成众多中小厂商不敢下定决心投入的重要原因。
中国移动:
- 大力推动技术标准发展,牵头G-SiD,发布多项SRv6白皮书。
但是,移动当前投资最大的网络SPN不支持SRv6,暂时也没有演进的路标。
技术投入声大,真金白银投入小。
中国电信:
- STN/新型城域网,全面建设SRv6网络,新采购设备也全部要求SRv6支持。
但是,未看到电信太多的技术牵引表态。需要什么样的SRv6 CPE?是否支持G压缩?
投资投入上,电信是三家中最大的,最坚决的。更需要站出来技术引领一呼,表达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中国联通:
- 已建成规模庞大的SR-MPLS网络,SRv6是否会跟随呢?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大运营商合力共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发展SRv6,让更多厂商参与进去,是产业链希望看到的。
最后:每一个技术的成熟之前,都会面临一段困境期,困境期解决掉问题,未来才能坦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