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工作中的体系感

开发 前端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保证目标明确且唯一,再去构建方法组合,分步骤,看情况,建闭环。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自己的体系化思维。

[[411391]]

由于最近一直在面试的原因,面了很多应届生和3年以内的同学。要说有什么体感,师兄更多的是对自己有些“怀疑”。

现在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心大,学历背景都还不错,但是诸如“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经验,我参加了xx训练营,我觉得有xx提升”,“我刚刚gap了一年,想先找个工作试试”这样的“虎狼之词”都十分随意的说出来,还不是一个两个同学,师兄表示还是有点怀疑自己脱离时代了。

当初我们在面试的时候,谁不是好好准备,精心包装(实话实说,不瞎编一些自己没有掌握的东西)。上面例子里的同学说的这种话,我确实是不太敢讲。不过说实话,这种坦诚和自信师兄还是很欣赏的。

简历里总有一些亮点,会抓住你的眼球,所以才有聊下去的想法。

面了这些同学下来,有一个问题十分明显,似乎大家都有,师兄就在这里给大家叨叨两句。

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体系感不够。通俗点来说,没有一个结构化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的构建。

先说说自我介绍。很多同学在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出现了几种情况:

1、介绍过长,事无巨细,啥都要讲,恨不得面试官从上帝视角看到了你是如何经历了跌宕起伏勾心斗角在职场中或者项目中活到了现在。

2、介绍十分简单,就简洁的说了句:做过xx项目,有过xx经验,会xx技能。然后就完了,没有然后了。师兄听完有一点懵,确认了一下“完了?”“完了”。嗯,这场面试也该完了。

师兄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很多次,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项目讲解,面试官需要听到的东西不是copy复读一遍简历,而是想听到简历上没有的内容。可以将自我介绍写下来,提前熟悉好,这样可以避免自己讲得太细或者太粗,没有层次结构。

回到体系化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面试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份展现自己“做过什么,有什么经验”的简历,不要简单罗列做过什么,会什么,而是基于什么背景,做了什么成果,怎么做的,反思和总结是什么。重点是有成果/战绩,以及关于整个过程方法的思考。

之前有说到联想复盘法,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复盘,但重点是,突出我们的技能和优势。划重点,优势!

而不是会啥写啥,一来没有重点,二来你写了这么多,可能不匹配JD;更大的可能是引起了面试官兴趣,问了你做过但是不熟悉的东西,你答不上来。这样不仅简历不好看,还给自己的回答过程挖了一个坑。

其次,我们基于自己的技能和优势,需要大致描述自己的见解,因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岗位。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介绍“对xx了解,有自己的思考”类似的话,这样面试官至少从简历上会认为你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因为工作岗位不一样,所处的业务场景也不同,可能之前做的场景是圆的,现在要做的场景是方的。可复用性和可迁移性就会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面试官会出一个和JD强结合的场景化问题,让你思考回答。

最后,在回答的过程中,不管你做的项目过程有没有逻辑,有没有节奏,都请说一下“第1步,第2步,第3步…”这样,至少让面试官感觉你做事情,表达逻辑是有结构的,而不是凌乱的(如果在面试前,先自己总结成这样的结构化步骤,那就非常棒了)。而且,作为一个数据分析时,一般会喜欢数字性的描述,除了有逻辑性的第一步、第二部,还可以用量化的数字来说明自己做过的工作,比如从0-1搭建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先阐述清楚 背景、目标、结果,再去说过程。同时,我们也需要阐述清楚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比如数据支持,比如数据负责人,比如项目负责人等。如果最后还有个反思,诸如“在我看来,这个项目,xx做的好,xx不好,要是我在做一遍,我会xxx”这样,是一个不错的的加分项。

总结一下,无论是写简历,还是面试,我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提高自己与jd的匹配度。

明确了提高匹配度的目的,那在写简历之前,面试之前,好好做做功课。针对jd上不同的技能要求,去反思自己会不会。

如果会,该怎么表达出我会多少,能从现在的工作场景中迁移多少能力到新岗位中去。之前听朋友聊到过一个观点,简历不应该通用化,需要针对每一个jd都做特定的修改。这点师兄很赞成。不要懒,那是你吃饭的家伙。

其实匹配度就像高中时代的文理科分科,你理科再强去考文科可能也考不了。我们需要的是针对性的提高和描述,不是事无巨细的阐述,更不是复读机似的总结自己的性格能力特色。而且,大部分岗位的JD偏同质化,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同质化岗位的JD,去梳理“考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去准备简历和自我描述,提高自己与JD的匹配度。

面试就三个重点:

1、我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有什么缺点

2、基于优点和缺点,我能在下一份工作中做什么

3、基于我能做什么和想要如何成长,我为什么觉得这份工作适合我

大家在找工作之前可以针对这三个问题,自我总结思考一下。在面试的自我介绍中,也可以将这三个点作为框架去丰富和补充。

我们再来说说工作中的体系化。

相信各位都听过各种分析方法论,比如5w2h,4p,波士顿矩阵,杜邦分析。这些是拆分的方法,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与此同时,我们在做一个实验or产品的时候,都会立项,设定产品/实验目标,然后持续收集数据。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整体做一个数据汇报,从各种维度去评估相应成果。

这个过程,加上这些拆分方法,抽象一下就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我们明确了项目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分析结果,评估效果,得出结论,再次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我们需要构建这样一个闭环,将目标拆分成可量化、可执行、可评估的执行策略,最后再来度量效果。

如果落地到不同经验的同学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自己的“体系化”:

对于“初级”同学来说,我们做的可能是这里面的一个点。那么如果做一次,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可行解,如果做多次,我们就需要找到这里面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是我们的“体系化”,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级”同学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可能是一条线,这时候,我们需要构建的“体系化”则是上面说到的闭环。我们需要考虑每个流程,拆分每个步骤,也要了解每个步骤如何评估。

而对于“高级”的同学来说,“体系化”则囊括了市场上的其他玩儿法。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构建闭环,解决问题,还需要了解,同样的场景下,别人的玩儿法。从而不断的去更新迭代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体系,更新这个闭环,使其更普适,也更有效果。

最后总结下,什么是体系化。

体系化是为了完成某个目标而构建的一系列方法路径组合。划重点,目标&组合。

目标明确,我们才能去拆解过程,就如同做分析一样,我们会根据目标去拆解维度,专业的术语叫“下钻”。这里也是,聚焦目标,拆解问题。

但是注意,一次拆解最好就一个目标,不要鱼和熊掌兼得,既要又要还要。不要贪,大而全往往不如小而精来的实用。

其次,构建方法组合,我们可以 分步骤,看情况,建闭环。就如同我们分析一个问题,也是一步步来,主次分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是分步骤;而基于每一步的的数据情况,我们会决定下一步需要看什么数据,从而逻辑自洽,这是看情况;最后得出了结论,提出了优化方案,我们还需要去监控具体效果,循环迭代,这是建闭环。

归纳下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需要保证目标明确且唯一,再去构建方法组合,分步骤,看情况,建闭环。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自己的体系化思维。

 

责任编辑:姜华 来源: 数师兄
相关推荐

2021-04-18 21:07:32

门面模式设计

2021-04-14 09:02:22

模式 设计建造者

2022-05-11 14:26:54

网络安全远程工作

2021-06-27 06:25:14

代码优化技巧Java

2021-11-03 06:57:41

Vue源码应用

2013-01-06 10:12:32

Web前端Web异步文件上传

2022-12-13 08:23:25

CSS前端渐变

2018-04-18 16:27:11

互联网技术学习

2017-07-12 15:49:32

ASGit开发

2019-12-11 15:21:12

PythonExcel浏览器

2020-04-29 10:35:45

远程工作员工CIO

2021-02-26 13:50:37

Java并发代码

2013-06-28 11:08:07

运维DBASA

2024-02-06 10:31:15

Redis工具运维

2016-08-22 10:26:31

2023-06-13 11:11:14

2024-04-15 00:10:00

Redis数据库

2022-08-15 14:36:21

Python数据科学编程语言

2024-02-28 07:53:30

Redis数据存储数据库

2013-05-22 16:24:05

故障排查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