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与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关系?

网络 通信技术 数字化转型
很多人还在以30年前对信息化的理解,来理解数字化,认为搞一些计算机软硬件,一些数控机床,一些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也有人认为,搞一些机械臂,搞一些无人车,搞一些人脸识别摄像头,就是数字化转型。这都是不对的。

[[410602]]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鲜枣课堂」,作者小枣君。转载本文请联系鲜枣课堂公众号。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关于5G的文章被广泛转发,题目叫做《聊聊中国花了几千亿建5G到底有什么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颇有名气的财经媒体KOL,擅长投资和战略分析,但没有通信和IT背景。

客观来说,这篇文章的质量不差,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他对5G的常见应用场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也例举了一些落地案例。

但是,这篇文章犯了以往媒体报道5G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用力过猛——过于强调5G的能力,却只字不提5G在成本、能耗、覆盖等方面的弱点。

而且,文章将数字化转型与5G进行了过度的绑定,忽视了多技术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误导公众对5G价值的理解,也使公众容易对5G产生过高的期待。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链接),帮助大家从技术角度理性地看待和评估5G。今天,我再从应用的角度,客观地介绍一下5G的场景价值,尤其是5G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5G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是否真的如媒体所说,是打开智能世界的钥匙。

[[410603]]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民族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博弈,都是围绕着生产力。谁的生产力更强,谁就拥有更高的话语权,甚至生存权。

如今,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和数字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算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几个重点方向,分别是:基于数据和算力的人工智能、无人控制、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技术,以及清洁能源、生命科学技术等。

换言之,我们即将步入数智化时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数智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国都在奋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其实,我觉得数智化的表述更为精准。先数后智,智是终极目标。考虑到阅读习惯,下文还是使用“数字化转型”的表述。)

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演进。

很多人还在以30年前对信息化的理解,来理解数字化,认为搞一些计算机软硬件,一些数控机床,一些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也有人认为,搞一些机械臂,搞一些无人车,搞一些人脸识别摄像头,就是数字化转型。这都是不对的。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骨不在皮,在枝不在叶,在道不在术。

数字化转型看似是技术项目,其实不对,它是一个管理项目。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人,如果要搞数字化转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梳理企业业务的商业模型和管理流程。搞清楚供应链、产业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的全部模型。梳理所有的平台,所有的数据,数据的输入对象、输出对象,以及数据的存储、转运及处理。……

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这些模型是完全不同的,你没办法照搬,只能有限度地参考,然后自己摸索,同时找管理咨询公司和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帮忙。

我举几个例子。

一家汽车工厂,想要变得更好,那就要追求更大的销量,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生产效率。

大家都知道大数据营销——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销售数据,判断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用户喜好,甚至精准到单个用户的喜好(两厢三厢?汽油电动?真皮座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

其实,这只是数字化转型中营销部分的一小部分。

为了节约仓储成本,以及资金占用,所有企业都希望做到“零库存”。于是,他们允许客户通过APP电商渠道定制产品,然后直接下单。工厂收到订单后,通过与上游供应链打通的数据接口,进行配件下单。材料齐全后,生产车间进行自动化生产。生产完成后,物流直接将产品从车间送到用户家里。

客户管理系统和产品生命周期系统打通,全程跟踪产品的设计、制造、流转、销售。销售之后,事情还没结束。系统通过批量分析用户的使用数据,找到产品的缺陷集中点,还有用户的需求痛点,再闭环绕回营销系统,同步到产品线研发体系。

看到了吧?数字化是一个贯穿和闭环的过程。越厉害的企业,这个环就越完整。每个环节的数字化,是环环相扣的。

而且,这个环往往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实现的,也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共同协作。大家都数字化了,你的数字化才有意义。

上面只是最简单的举例。产品研发过程,生产制造过程,质量检验过程,都有很多文章可做。生产线的全自动化数字化,可以变成“黑灯工厂”,也就是说,不需要任何工人,灯都不用开,机器自动进行生产,AGV(无人小车)自动进行搬运。产品检验也由图像识别摄像头完成,智能分析工艺缺陷。

自动生产、自动搬运、智能检验等,都属于单点数字化,属于“术”。

如果公司的数字化框架没有搭建好,制度流程没有梳理好,员工培训没有做到位,这种“术”都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是表面功夫,不算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

搞清楚了上面所说的逻辑关系,我们再来看看5G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需要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流程,需要重构企业组织架构,需要培训管理干部和员工,也需要引进软硬件设备。归纳来说,非技术因素和技术因素都要有。我个人觉得,非技术因素占比50%~70%,技术因素占比50%~30%。

在技术因素之下,又分为行业技术(例如工业制造里的OT技术)、IT技术和通信技术。

IT属于算力,通信属于连接力。算力的重要性肯定高于连接力,我个人看法,算力占70%,连接力占30%。

5G,又仅仅是连接力下面的一个分支,目前甚至谈不上是最大的分支。(目前最大的分支,我觉得是光通信、光底座,没有它,什么都免谈。)

即便是无线通信领域,我也觉得5G的地位也并不算稳固。我认为目前充当打底网络的4G LTE,价值仍然很大,它支撑了占比更多的中低速物联网应用。

5G并不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意义非常有限,仅适合少量特殊场景(远程手术、车路协同的远程/自动驾驶、移动场景的工业制造等)。

目前,5G的发展情况也不是特别惊喜(仍需要漫长的时间孵化)。虽然说现在很多公开的数据显示5G连接数的增长,但很显然,数据的水份比较大。

消费者用户5G连接数量的增长,更多是被动的(运营商强制或诱导套餐变更)。而行业互联网方面,5G连接数大家应该有目共睹,中低速仍然是连接主力。(如果把NB-IoT连接数算作5G连接数的话,那是另外一回事。)

5G商用两年,未能火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5G的应用场景真的太少,另一方面,目前5G模组几百元的价格成本仍然难以被行业互联网(政企)用户接受。

这两年我们看到的5G案例,要么是政府砸钱投资扶持,要么是运营商设备商自掏腰包(全掏或者补贴),花钱赚吆喝。完全由客户买单,纯商业运作角度的5G行业互联网项目,其实并不算多。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早期孵化,总是要砸点钱的。

5G探索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少部分有资金、有技术、且管理水平够高的企业先进行尝试。尝试成功了,带来效益了,赚回成本了,其它企业再进行跟进、学习。尝试失败了,也无所谓,亏点钱,权当学费。

如果让所有企业现在就开动,蜂拥而至搞5G,失败的代价太大,而且很可能不只是亏钱,整个企业都有可能倒闭。(数字化转型,相当于一场有生命风险的心脏手术。)

很多人拿5G和高铁比,说政府牵头,推动运营商先砸钱把网络建起来,后面自然会有人用,产生其它方面的翻倍回报。我个人不是太认同,产业互联网(toB)的玩法和消费互联网(toC)存在极大区别。企业和个人用户不一样,企业用网络的方式,和个人用网络也不一样。产业互联网涉及的因素太多,仅靠一张基础网络,是没有办法发挥作用的。

关于国内的5G建网策略,我个人也不是太认同。国内可能是为了走量,在很多城市搞了完整覆盖。

覆盖并不是5G的强项,容量、速率和时延才是,我觉得5G最合适的建设方式应该是热点覆盖。运营商在很多城市做了全城覆盖,哪怕是三四五线城市也做,真正有刚需的用户不多,还耗电,也挤占了4G用户资源。有些地市建好之后,完成KPI,就把5G基站偷偷下电。建设成本最终还要摊到用户身上,不如资费优惠更为实在。

绝大部分企业使用5G,尤其是高速率和低时延场景,都是小范围热点区域使用,按需覆盖性价比更高。

对于孵化产业互联网应用来说,我觉得更好的办法是赋予企业用户更大的网络选择自主权。一方面,考虑学习一下德国,开放一些频谱资源给专网使用,鼓励设备商直接和企业对接,提供轻量化5G设备和技术方案支持,绕开运营商(嗯,我就是随便说说)。再有一点,我觉得,可以鼓励搞国产化的LoRa技术,允许用户自主组网,让企业自己掌握网络(嗯,还是随便说说)。

最后总结一下。

国家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这个战略方向绝对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取订单,刻意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带节奏,忽悠客户掏钱买软硬件,管卖不管教,是非常不应该的。市场上真正在引导客户做数字化底层架构设计的企业很少,真正踏实做转型辅导的企业也很少,这是投入最大,但回报周期最慢的一件事,也很可能演变成自己种树,别人摘果,为他人做嫁衣。

真正想要扶持一个战略方向,就不要关注短期利益,眼光要放长远,结硬寨,打呆仗。

作为企业用户,也没必要仓促跟风5G。应该先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数字化转型的条件。如果没有想清楚数字化转型的思路,没有做好顶层设计,只是为了攀比或形象工程,一掷千金搞数字化项目,最后肯定落得一地鸡毛。

中国是超级大国,企业太多,差异性太大。有的企业,还停留在机械化甚至人工化的阶段,真的没必要赶鸭子上架,强推数字化转型。

站在基础设施的角度,我觉得除了连接技术之外,算力的建设其实更加重要。如果能将云计算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将明显降低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能耗,服务于碳中和。

除了数据基础设施外,我们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环节,就是工业(产业)软件。我们的软件生态比较差,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影响了工业(产业)软件的开发热情和增长速度。就算有芯片、有硬件、有网络,没有足够的工业平台(包括操作系统)和APP,工业互联网也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总而言之,希望更多的人能搞清楚5G的本质,搞清楚数智化的底层逻辑,对相关宣传有清醒、理性的认识,不要成为别人的韭菜。

以上是我的个人想法,不一定正确,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理性的讨论中来。

谢谢!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鲜枣课堂
相关推荐

2024-01-10 16:11:41

2015-09-24 10:40:31

NFVSDN

2021-12-28 10:17:14

数字化转型5G场景5G

2020-08-21 13:59:09

5GOpen RAN网络功能

2019-10-30 10:38:22

5G技术3G

2020-04-08 10:02:40

SDNOpenFlowOpenDayligh

2012-09-03 09:58:09

2021-09-26 05:59:16

数字签名数字证书HTTPS

2021-07-26 21:43:44

5G承载网FlexE

2021-10-12 09:00:00

5G数字化转型技术

2018-05-12 09:26:12

CIO 数字化转型

2023-08-11 18:09:46

2019-09-17 10:53:43

5G网速4G

2020-10-19 06:45:50

5G高低频TDD

2018-05-31 11:49:06

数字化

2022-09-13 09:09:37

容器容器云容器化

2021-09-02 00:23:16

区块链互联网技术

2020-07-13 09:58:53

数字化转型IT数据

2021-09-16 11:08:20

5G物联网技术

2023-06-11 17:02:24

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