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概念能在科技圈火起来,它往往兼具字面简明和内涵丰富的特征,并具有某种重塑产业格局的潜力。
低代码(Low Code)就是这样一个典型。顾名思义,低代码是指少用代码,甚至不用代码,仅通过拖拽模块的方式实现应用开发。
2021 年以来,低代码成为智能产业圈的一大热词。不仅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放其低代码产品,国内外的低代码平台融资也动辄数亿。当你路过机场,你能看到某低代码公司投放的巨幕广告;线上观看今年微软 Build 大会,你也能看到它也花了很大篇幅讲解低代码平台 Power Platform,证明了低代码风靡全球的魅力。
根据 Gartner 的最新预测,到 2021 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总额将达到 138 亿美元,比 2020 年增长 22.6%。
但与此同时,关于低代码的争议声也此起彼伏。这边阿里云总裁张建锋刚刚高呼,低代码将“重塑整个中国软件的格局”;那边,关于低代码是“行业毒瘤”的论调也甚嚣尘上,认为低代码贬低程序员价值,也让开发应用难以维护测试。
一边“人人都是程序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丰田卡宾都在用”这样的宣传铺天盖地;另一边,关于“生成一堆屎一样的代码”、“找 bug 不方便”、“企业创新毒瘤”等吐嘈声也不绝于耳。
低代码为什么在今年能够大火起来?究其本身,究竟是变革生产力的工具,还是噱头与伪需求并存的“行业毒瘤”?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低代码之年”来了
2021 开年,科技圈就吹起一股“低代码”之风,几乎是个软件公司都在谈“低代码”。
我们主要来看看巨头的动作。先是在年初 2021 钉钉发布会上,阿里云将“宜搭”低代码开发平台接入钉钉,就是要让钉钉平台上从事人事、财务、销售等不同工作的“程序小白”,也能动动手指就开发出应用程序。
而后 1 月 20 日,国际制造业巨头西门子旗下低代码开发平台 Mendix 宣布,正式将其低代码软件快速开发平台引入中国市场。西门子旗下拥有低代码开发平台 Mendix,具备逾 15 年的成熟低代码平台研发经验,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天花板”存在。
一般认为,“低代码”由研究机构 Forrester Research 在 2014 年提出,即利用很少或几乎不需要写代码就可以快速开发应用,并可以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种技术和工具。在近年来,低代码平台通常是指 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产品 —— 为开发者提供可视化的应用开发环境,进而实现便捷构建应用程序。
对于低代码,行业大佬们在言语间忍不住献出溢美之词。
Mendix 产品和解决方案营销副总裁 Nick Ford 表示:“在极具挑战的困难情况下,企业利用低代码开发在几天甚至是一夜之间就能开发出新应用,从而证明了自身的价值。”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未来的软件开发一定是碎片化的,低代码开发将是 2021 年的行业关键词。”
正如张建锋所说,2021 年几乎成了“低代码之年”。就在钉钉 6.0 发布前后脚,腾讯云低代码平台微搭 WeDa 也在 3 月正式推出;而后,华为云应用魔方 AppCube 也在 4 月正式商用;而百度这边,则早在 2020 年 10 月就推出了爱速搭低代码平台,基于百度智能云大步迈向 To B 战场。
资本这边,低代码也被格外青睐。比如,国内 SaaS 软件厂商黑湖智造就在 2 月宣布完成 C 轮近 5 亿元融资,其低代码任务管理小程序可以大大赋能小型制造企业;无代码开发平台“轻流”也在 3 月获腾讯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在国外,也有低代码平台商 Creatio 获 6800 万美元融资这样的消息不断。
低代码市场壮大的趋势日益明显。根据 Forrester 对 2021 年软件开发的预测,今年将有 75%的企业倾向于使用低 / 无代码平台进行软件开发,高于 2020 年的 44%。
根据 Gartner 的最新预测,到 2021 年全球低代码开发技术市场总额将达到 138 亿美元,比 2020 年增长 22.6%。
行业毒瘤?还是变革生产力的工具?
然而,风口上的低代码也面临争议。4 月 28 日,一篇采访软件资讯公司 ThoughtWorks 中国区 CTO 徐昊的文章《“行业毒瘤”低代码》引起圈内关注。
徐昊痛斥:“使用低代码平台写出来的代码既难以维护,又难以测试,同时它还给行业传递了非常不好的信号,‘程序员的价值是不值钱的’,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不具备编程专业技能的人,使用极不趁手、效率低下的工具来做写代码的工作。这是非常危险的,这类低代码工具就是行业毒瘤!”
徐昊进一步指出,低代码美丽的故事存在逻辑问题:1、低代码平台预设的使用人群永远是初级、入门的人,难以高效;2、需要改变原本的工作模式,暗藏巨大变革成本。3、低代码面向小白用户,帮不到程序员,是伪需求。徐昊说出了一些软件从业者的心声,有咨询界大佬称:“低代码正在以比中台更快的速度在臭大街!”
但徐昊的言论也引发一些低代码“信徒”的不平。就在 5 月 1 日,低代码平台商明道云创始人任向晖发表文章《低代码不是行业毒瘤,你才是!》与其隔空论战。
任向晖称:“相信这位 CTO 根本没有动手实践过,至少没有全面研究过!”
他辩驳道,低代码的对象并不完全是入门小白,而是面向业务流程设计和管理的骨干人员,降低沟通成本。他认为,产业数字化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信息系统的建设离开对程序员的依赖,让更多的角色可以有效地参与进来,包括行业务专家、运营管理专家、软件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实施专家等。
低代码到底是“毒瘤”还是变革生产力的工具?一个具有颠覆旧模式潜力的新事物出现时,它往往伴随着怀疑和争议。
低代码是程序员“玩”出来的,解决两大痛点
探讨一个新概念的老规矩,要回答好不好,先看是什么。
我们还是要说说,低代码说白了是啥?一位来自智慧教育行业的工程师告诉我们,所谓“低代码”,最开始的雏形是程序员写一些重复的东西写腻了,产品今天想加个请假表,明天加个物质申请表,后天又想统计一下记录啥的。对程序员来说这就是一个个没意思的重复开发工作,所以就想着搞个工具自己玩儿去。慢慢各类这种小工具就多起来了。
因此,在这种观点认为,与其说“低代码”是今年火起来的新概念,不如说是开发者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提效”方式和成果。一位来自 MathWorks 的业内人士也告诉我们,减少代码不是低代码平台的目的,目的是降低开发门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效率。
低代码的大火背后,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增长。在政策、市场 Ready 的同时,国内市场软件开发的痛点也亟待解决,推动低代码市场壮大。
国际制造业巨头西门子发言人梁乃明认为,这源于国内市场软件开发存在两个普遍痛点:
- 大多企业习惯于把软件开发工作外包给第三方,软件架构陈旧过时;
- 即便有技术团队,目前的软件开发速度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等到软件开发出来,产品概念可能已经过时。
梁乃明解释道,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有瀑布式和敏捷式两种,不管是哪种,都离不开从业务部门到技术部门的分段式任务部署和协调沟通。
这种传统方式将提需求的业务部门和执行需求的技术部门割裂开来,沟通、执行效率低下,有时候开发出来的产品和业务人员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
而低代码平台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软件开发框架,减少了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
这样来看,“低代码使程序员贬值”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正如一位程序员所说:“低代码会使程序员分化更严重,贬值的是只会写一些简单表单的初级程序员,也就是页面仔。”谈到成本,既然低代码本就是一种程序员和业务人员的日常提效方式,那么一定存在于渐进推行中,也很难成为一比“巨赔”的买卖。
低代码市场仍不成熟,不否认“毒瘤”存在
具有如此降本增效的前景,为什么低代码还面临不少非议,甚至被称为“毒瘤”?
一位来自智慧教育行业的工程师告诉我们,一些低代码平台确实做的不好,会生成一堆屎一样的代码,找 Bug 还不方便。同时,有低代码客户透露隐忧,担心低代码平台起初使用问题不大,但之后难以调试的问题凸显出来。
有一些低代码平台则看似代码少了,其实并没有简化工作。在真正的编程过程中,有一些逻辑过于复杂,难以做到抽象化、模块化,但是如果模块化程度太低,对于小白来说又不够“友好”。所以,处理好可视化模块的颗粒度,是很多低代码平台的一大挑战。
知名低代码开发平台轻流的一位工程师称,低代码目前还是集中在中长尾的需求上,以及随着时间灵活变化的业务场景。
低代码的应用场景仍聚焦长尾需求,这从钉钉上低代码开发出的应用就能窥见一二。2021 年 5 月 28 日,张建锋宣布,三个月后时间里钉钉平台低代码应用新增了近 38 万个。虽然其中不免居然之家等企业大客户,但我们看到涉及应用大多比较“简单直接”—— 比如,一个不懂代码的教师需要一个应用,用以统计查寝情况,他只需要按照任务逻辑拖拽模块,最快 10 分钟就能搭建出一个平台。这样的低代码是有价值的,但同时也非常简单。
一位正在从事低代码平台开发的工程师告诉我们,当下适合进行低代码开发的应用具有以下几大特征:1、个性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2、重复性工作;3、需要可配置化,变动频繁。来自低代码开发平台易鲸云的开发者认为,低代码正在从表格、表单这样的轻应用场景,向专业应用、流程、集成等核心企业业务场景拓展。
可以看到,当下低代码市场还不成熟,一则,市场良莠不齐,做得不好的低代码平台确实难以提效,甚至带来麻烦;二则,即使是目前已经较有影响力的低代码平台仍然能力有限,暂时适合做相对单点、简单的应用,可以说前路漫漫。
结语:“低代码”靠实力走红
在智东西的产业研究历程中,我们很少以热门概念作切入来报道产业。因为概念的噱头往往让具体的东西变得虚无缥缈,这些概念本身也常常涵盖宽泛,难以聚焦。
但是,我们本次对“低代码”这样的概念进行解读,以及我们此前对“数字孪生”做过解读,其实是看重了概念之下,真实反映了大面积产业人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变迁的切面,而这也孕育着智能产业的趋势。
相信无数的开发者都会回忆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自动化编程平台的玩意。现在,这玩意儿将走进各行各业,且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 —— 低代码。
当然,像很多新事物一样,低代码的发展也依然存在质疑声,同时其自身应用场景也依然受限。低代码平台在中国究竟能成为重构软件开发的变量,还是所谓的“烂尾中台”同流、甚至是毒瘤,我们等待产业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