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以来,一款名为AlphaGo(阿尔法狗)的机器人声名鹊起,因为它先后完胜了围棋界名将李世石及柯洁。2017年名为AlphaZero(阿尔法元)的机器人仅训练了3天,又以100:0的悬殊差距战胜了AlphaGo。
“人工智能”这个人类并不陌生的名词也再次窜火,并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
其实自2006年以来,AI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进入发展热潮,而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同样表现“惊艳”。有些人工智能技术对癌症等疾病的识别准确率甚至高达96%。
那么,AI人工智能是否能完全取代医生?当然不是!!!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辅助病种识别,让计算机深度“学习”专家医生的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病种判别和治疗方案。人工智能需要集合分析海量的有效数据,并通过不断的深度学习训练,才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判别能力。其获得疾病识别思维和技能的基础仍是专家医生。
人体是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每位病人都有个体差异,需要医生通过专业知识和大脑思维分析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而人工智能系统只是作为辅助识别手段,其应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弥补医疗资源不足,促进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促进年轻医生更快学习成长。
对于人工智能正在“取代”医生的说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培毅教授表示,医生具有不可替代性。他表示:“觉得AI诊断系统能取代医生的人,把医生工作看得太简单了。有的专家每周只出2个半天的门诊,但人家在此前几十年从医之路中,已积累了深厚经验。
在没有计算器之前,医生们用心算或者手算来计算,计算器出现后,它只是辅助医生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因此失业了。同样,AI诊断系统也一样,它让百姓能够轻松、便捷地看上病、看好病,这是多好的事。
与其说是帮助医生看病,不如说帮助的是医院中“做检查”的部门---辅助医疗检测,说起医疗资源匮乏,不只是看病的医资源匮乏,做检查的资源也十分匮乏,当你辛辛苦等了好
几个小时终于看到了医生的时候,他可能只给你了几分钟,就给你开了一些化验单,抽血、X光片等等。于是,你又要到抽血,X光片的地方一个个的经历漫长的等待。所以,看病这么难,不只是难在看病这方面,更包含了做检查难。人工智能在医疗的最初的尝试便是在医学的检查项目上的。比如当你抽完了血,如果是医护人员通过显微镜人工检血液中的血胞,可能需要花二十分钟,此时这名医护人员也无法做别的事情;而一台智能血液检查显微镜,可能一分钟内就能给出最后的检查结果,而医护人员也能被解放出来。
“机器让人失业”、“科技取代人工”,说出这种话的人,全都是不知道或者忘了共产主义是什
没意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