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 ,阐述了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构架理念,并在2009年创立了比特币网络,开发出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这些设计和目的很简单:在一个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记录所有交易的公共账本。大约13年后,中本聪的发明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世界:比特币的市值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每天有数千亿美元的交易记录在账本上。
区块链项目的终极目标是创建一个可以每秒处理数千笔交易的网络,它必须是安全的,并且坚持去中心化的精神。这种集速度,安全性,可信度三位一体的特性,被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称为 "不可能三角",这是一个从计算机科学中导入的概念,用来描述现实中,一个网络永远只能关注其中两个特性,并为了满足它们往往会选择牺牲第三个特性的情况。
就比特币而言,它的网络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并且去中心化。这就导致了围绕网络的可扩展性的问题。比特币网络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这也要归功于其匿名创建者对它的限制。相比之下,Visa每秒能处理65,000笔交易。以太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它被认为是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但每秒只能处理(目前状况)25笔交易。随着这两个网络越来越繁忙,每笔交易的成本都在上升。由于最近以太坊的NFT热潮,导致无论发送什么,最终交易者都要支付一笔高昂的gas费用。
受众广并不意味着它就适用于所有使用场景,以以太坊为例。它的智能合约基础设施允许大量不同的用例如:数字身份、数据记录、供应链管理、保险,甚至抵押贷款都可以建立在网络上的智能合约之上。但这也是有限制的。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使用场景要求高速处理,那以太坊可能就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而在比特币网络上,交易需要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这取决于其网络的繁忙程度。以太坊也有类似的问题,这里更不用谈 Gas 费了。
我们可以把比特币和以太坊网络看作是单车道的高速公路,所有的车辆都必须沿着同一条道路行驶。交通流量越大,网络就越拥堵,速度也就越慢。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添加到网络中,这两个网络都需要更多的空间来保存所有交易的完整日志。
而以上这些难题又恰恰给那些小而美的特定用例网络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Solana 网络的创建是为了更容易地跟踪特定序列的历史事件或交易。Algorand 网络则是专注于为金融服务行业构建一个针对事件追踪的高度可扩展网络。另一个以特定用途为目的而建立的网络是 Taraxa ,这是一个公共账本平台,旨在以快速、可核查的方式捕捉非正式交易和协议,最终建立一个防篡改的交易数据审计记录网络。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非正式的,而且往往是未经验证的。对于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日常交易来说,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区块链网络太慢且太贵。即使远离 web3 世界,这个问题在点对点借贷等不同的行业中依就存在。
现在还有更多的区块链网络被明确设计为处理各种不同的交易和数据记录事件,甚至可以提供审计记录、身份和密钥管理,以及数据分类和可视化等更多数据服务, 而这些都不是传统区块链网络能够做到的。当用户们认清自己需求的时候,更多有精确用例的区块链网络将得到长足的发展。百花齐放的行业盛景可能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