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镜头下,险恶的互联网扒掉的都是我们「隐私信息」的『底裤』

新闻
我们今天聊一聊昨晚央视 315 打假晚会这件事吧。主要公布了 9 个事件,简单梳理了一下。

[[387812]]

大家好,我是校长。

我们今天聊一聊昨晚央视 315 打假晚会这件事吧。主要公布了 9 个事件,简单梳理了一下。

在曝光的这九个事件当中,我们互联网和 IT 产业相关就占了 4 个,接近一半。可见,互联网真的是为商家作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成了作恶的温室。

当然了,这也不奇怪,毕竟互联网是目前最火热的行业吗?哪里比较火,哪里就比较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事情,因为有利可图嘛。

①被滥用的人脸识别系统

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为什么?因为这太普遍了。各种公司,各种商场,各种商店,到处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这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包括之前比较常用的指纹识别,我们上班各种指纹识别机,现在人脸识别火了,公司都换成了人脸识别机打卡。可能大家感觉在公司,上班的地方,公司搜集人脸信息就搜集了。虽然,我感觉公司也没有权利搜集人脸和指纹的权利,毕竟这属于人的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的生命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底线。

可是,更可恶的是现在各种商家,各种商场都偷偷安装上具有人脸识别的摄像头采集人脸信息。

你说他们搜集人脸信息干啥呢?央视 315 上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科勒卫浴在全国上千家门店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消费者只要进了其中一家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摄像头抓取并自动生成编号,以后顾客再去哪家店,去了几次,科勒卫浴都会知道。

你看,一旦把人脸信息收集,你去过几次他们家的店都能统计出来,那么很简单,通过你的行为就可以分析出你购买他们产品的欲望,从而可以进一步引导你消费啊。

现在人真的是已经没有任何隐私而言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全国两会上一个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强烈要求国家出台政策,只能允许特殊部门有权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比如:公安,国家安全部门,其他企业和公司,没有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不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这个建议太好了,希望能够赶紧落实。

另外,国家也正在研究和制定《个人信息安全法》,希望赶紧出台,互联网相关的安全信息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②伸向简历的黑手

其实关于央视 315 曝光的这个事件。我在去年 12 月份就在咱们这个公众号上曝光过,当时写了一篇文章《警惕:你的简历就这样被贩卖了》,奈何人微言轻,没有掀起风浪,而且阅读量还不高,难道大家对于自己的简历贩卖不感兴趣?

建议大家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

《警惕:你的简历就这样被贩卖了》

我在这里简单再聊一下哈。其实,现在的简历平台已经毫无诚信可言,你的简历投放到简历平台上,不是只有你投放简历的公司可以看到,简历平台为了赚钱,已经把你的简历信息给卖了,只有你拥有企业账号权限,你就可以在简历平台上购买和下载任何人的简历。

通俗来讲就是:企业只要给简历平台钱,你的简历企业可以随便下载,看看你简历上的信息,手机号,邮箱,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薪资水平,籍贯,家庭住址,都被扒了个底掉,可以说「底裤」都没了,是完全裸奔在任何企业面前。

更严重的是,犯罪分子一方面通过企业账户获取简历;另一方面通过 QQ 群,批量购买简历。通过这样的途径,大量的个人简历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不法分子的黑手。比如:诈骗公司,注册一个企业账号,可以拿到平台上各种信息,然后他们可以挑选目标人员,去进行诈骗啊。

央视 315 一曝光,目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等招聘平台 App 都已经被下架了。

你看,在互联网公司面前,我们是不是底裤都掉了呢?完全就是裸体嘛。

③老人手机里的安全陷阱

这 tmd 又是一个典型的收集手机和个人信息的典型案例。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浏览器浏览新闻的时候,或者在手机网页里看新闻的时候,网页当中时不时的会恶意弹框:你的手机中毒了,赶紧下载安全大师来杀毒吧?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可能知道怎么回事,完全不会管,但是对于老年人或者互联网小白用户来讲,可能就会相信,然后就点击「删除」按钮,其实就是下载 App 。这些所谓的清理大师 App 下载完成之后,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背地里实则在不断偷偷大量获取手机里的信息。

你以为你下载之后就完了?能够下载这种软件的人,说句不好听的, 你都被软件瞧不起,为啥呢?这些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给他们被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于是,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机上,使得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

点评一下:这简直毫无人性和道德可言。不仅诱导老人下载,还会被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然后向他们发送低俗,劣质,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简直丧心病狂啊。

④搜索之病,害群之马

我发现国内的各种搜索引擎,搜索企业谁也别指责谁,谁也别都骂百度了,我感觉都是一丘之貉,都是一样的没良心。

记者调查发现:在 UC 浏览器上搜索「减肥」「降血糖」等关键词,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经历,下方标注着广告字样。广告里网友自称,自从认识某老师,按照老师给的方子,血糖恢复稳定,胰岛素都停用了。文章中多次醒目标红老师的微信号。315 记者微信添加了这位老师,对方简单询问过病情后,就向记者推荐「白背三七诺丽果粉」。

记者发现,这只是一款普通食品。

现在的这种宣传套路都是一样的,你在搜索引擎上搜索疾病信息,大概都是这样的套路,说某某医生很专业,可以加微信。但凡正规的医生,都不会把自己的微信曝光在互联网上。

不仅仅 UC ,还有 360 搜索也是这样。红衣教主,你一个做杀毒的,请先给自己的软件杀杀毒吧。

其实,更可气的是什么?现在的搜索引擎也会根据你的搜索习惯,向你弹窗推荐广告,比如:你搜索某个疾病之后,会经常给你推送类似的疾病相关的广告。

广告推送就是靠收集用户搜索习惯,做到精准推送的,这也是严重的侵犯用户隐私信息。

看看这些违规广告和虚假广告是如何登上这些搜索引擎的。

2020 年 3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强调严厉打击保健食品、医疗、药品等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广告。

在 360 上海广告总代理经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称:「在网站里面不能有任何品牌。把微信推给人去聊聊,聊完之后卖产品。」

对于这样的广告违规不少代理公司心知肚明。就算对方没有资质,广告也能投放出去。

看到了吗?这就是典型的「曲线销售」,我做广告不提品牌,只介绍疾病信息,然后让别人留言,诱导用户加微信,然后加完微信之后,在微信上进行销售。

广告中的评论也是事先写好的,就连点赞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定。交了钱就能上,记者在 UC 浏览器和 360 搜索上进行搜索,果然找到了代理公司制作的虚假广告。

我就纳闷了,互联网公司你们挣得钱还少吗?就不能遵守道德底线,就不能有点良心吗?百度的前车之鉴还没有过去,你们这些后事之师真的是「不甘度后」啊!

⑤总结

关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不仅仅我们每一个用户都需要时刻保护自己的信息,更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监管,特别希望《个人信息安全法》赶紧颁布实施,对收集个人信息和隐私信息的企业进行重罚,重罚,重罚。

罚他们个倾家荡产,估计后面的企业就老实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可以通过以下二维码关注。转载本文请联系非著名程序员公众号。

 

责任编辑:武晓燕 来源: 非著名程序员
相关推荐

2013-06-26 09:34:59

互联网棱镜计划

2020-10-10 09:05:32

win10系统隐私系统安全

2013-03-16 11:43:55

cookies央视315

2019-03-18 07:56:58

隐私数据数据安全数据泄露

2011-05-19 13:19:48

2018-08-01 13:55:43

2019-02-17 09:09:22

互联网春运春节

2020-07-19 10:06:02

互联网数据技术

2015-10-26 11:39:54

互联网架构设计分布式

2023-07-30 22:34:56

隐私保护检索

2018-08-15 09:02:59

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

2018-04-02 15:25:00

互联网自由隐私

2015-05-28 16:11:07

互联网+

2019-12-12 13:59:05

移动互联网开发者APP

2014-10-24 18:36:39

企业安全网康科技

2009-11-04 09:34:28

互联网接入

2010-08-26 13:46:30

2021-12-29 13:41:23

安全个人信息虚拟号码

2013-03-20 09:24:53

隐私保护广告弹窗

2014-08-29 14:21:36

互联网未来
点赞
收藏

51CTO技术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