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996工作制话题再次被推上热搜,996工作制到底合不合理重新引起社会广泛的探讨。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表示,目前加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在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又开始推行“大小周”工作制。李国华指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执行996、大小周工时,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
996作为一个高强度的工作制度,被一些企业推崇所执行,一边是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一边是员工的身心健康,那么它的存在到底合不合理呢?相较于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岗位投入产出比,实现内部的效益提升,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加快业务增速、市场拓展来抢夺外部的更多“效益”落在员工身上的自然是加班常态化。
我们假设企业每个员工产出相同,一家企业可以用8千元工资聘请6个员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也可以用1万元聘请4个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如果可以选择,对于企业而言,都会选择后者,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有非常多隐形支出,在这些方面,聘请4个员工的成本要远远低于6个员工的隐形支出。
从员工角度出发,现实是很沉重的,现实之外的真实更沉重。大多数人都背负着“向上走”的社会要求,拥挤在最火热赛道竞争,一旦失利就会难以从精神层面解脱。成功是奋斗出来的,但是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所有人都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吗?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答案的是,近乎所有人都被要求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就是奋力向上爬,要考更好的学校,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进入最火热的赛道上竞争,也缺乏退出机制,大多数的人要用更多努力去证明自己适应了这个社会,一旦失业或者考学失败,就会陷入极大的痛苦。所以大家可能一边在拼命加班,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去吐槽996加班文化。
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是本性,但逐利不能成为唯一目标,一家有良知的企业的员工往往能创造更大的财富价值,更何况员工的合法权益本来就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企业想要快人一步不意味着让员工扛着企业一起冲刺就是对的,超长时间工作制不仅会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也会带来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挫伤等其他问题,这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
996工作制是好是坏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