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约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生活,快捷、干净、随叫随到等诸多优势,成了网约车受追捧的主要因素。
不过,近日一则“手机越贵,打车费越贵”的消息,成为网友热议。
上海复旦大学一名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调研。
报告指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调研还发现实际车费比预估费要高,而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80%,网约车司机也表示实际车费肯定比预估价高,由于没有各种打车补贴和优惠,苹果手机的价格会贵一点。
对此,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客服表示,滴滴并不存在苹果手机打车贵的情况,如果遇到同一时间相同行程比其他机型贵,可截图给客服处理。
回应一出,瞬间引起网友热议。
有网友表示,难道以后出门还得拿个千元机用来打车?
其实,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一直是被消费者吐槽的行为。
不止网约车,我们常用的外卖软件、电影购票软件此前也都多次传出,两个帐号购买同一款产品出现不同价位的情形。
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有代表提出要立法“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杜绝互联网公司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营销方式。
笔者建议,不管是使用打车或是外卖软件,都需多平台比价、多平台轮流使用,避免被大数据“杀熟”盯上。